九园包子
  • 人气值:1019
  • 菜系:渝菜
  • 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九园包子

  • 全称: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九园包子始于1931,第一家店开设在重庆较场口,是当时最“资格”的小吃,深受达官贵人、名流名媛的喜爱,徐志摩、郭沫若、白扬都是九园的熟客。悠久的餐饮历史让它无愧于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保修名店和中华名小吃的荣誉称号,也是老重庆人一提起就无不舌下生津的食店。

九园包子制作技艺传承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四川内江有一位名叫郑贤源的富商,出身美食世家,深谙美味精烹之道。郑贤源在制作包子时往面皮里加入饴糖、牛奶,在馅料中加入剁碎的金钩、荸荠。这种洁白松软,花纹美观的包子,受到当地名流缙绅好评如潮,被称之为“一品点心”。此后,郑贤源的侄子郑均林来到重庆谋生,在重庆厚慈街租下一小门面专卖“一品点心”等小吃。

 

1931年,在重庆城鱼市街(现在的较场口得意广场轻轨通风口前)有一家叫“九园”的小吃店开张了,老板叫苏泽九,店名取自苏泽九名字的第三字“九”,取名“九园”有期盼“长久”之意。为避开竞争激烈的中餐市场,苏泽九专营有鲜明特色的小吃,并请小吃名厨同乡郑均林主理厨政。郑均林以“一品点心”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制皮、调味、做工上狠下功夫,制作出“九园包子”。

九园包子与众不同。包子不以个出售,而是以“客”出售,一“客”两个,甜咸各一,统称“九园包子”。郑均林将“一品点心”的制作方法融入九园包子,深受食客欢迎。1938年,“九园”小吃店被转让给他人经营。此后,“九园”几经易手,先后迁至重庆关庙、磁器街、新生市场、五四路、道门口、打铜街,中正路。到20世纪80年代,重庆有两家“九园”,民族路、上清寺各一家。

自2000年开始,因重庆旧城改造,“九园”与众多老字号一样“流离失所”,淡出市民的视线。

 

 

2016年,“九园”复出,在上清寺重装开业,并请回了九园包子技艺传人。重新开业的“九园”把包子特色发挥到极至,使得老顾主奔走相告,新食客跃跃欲试,每天“九园”门前排起了长龙,在重庆刮起九园包子旋风,九园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增。

 

复出后的九园包子在口味、视觉上跟原来相比有了一些改变,在制作工艺、重量上还是沿袭传统,酱肉包、素菜包重量均为一两五一个,馅七钱,皮八钱。包子皮也做了改进,原来的面皮用料为普通的富强粉,后来选择用玫瑰粉,皮更洁白,口感也更松软。面皮以前加入了奶粉,现换成了鲜牛奶,以促进面皮洁白度,也使它更营养,更易消化吸收。肉包馅料中的前胛肉和五花肉比例,原来是三比七,现变为七比三,也更满足现代人少油的饮食习惯。

 

自2016年回归以来, 每一家门店都有着排队现象 ,80年经久不衰的“老字号,新网红” 自带流量。“ 九园包子”在重庆人心中独一无二的美誉度,引来消费者的持续关注及厚爱。



九园包子美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