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澳门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   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据道光《香山县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神像雕刻是流行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种传统雕刻艺术,它起源于当地渔民和其他居民的宗教信仰,其发展经历了从简朴到精致、从小型到大型、从单体到组装的过程。澳门神像雕刻秉承中国古典造像艺术的优良传统,保持了包括金漆工艺在内的古法髹饰及堪称江浙造像主流的宁波派形制,同时又借鉴缅甸等外来造像艺术的造型因素和...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南音说唱又称“南音”,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是兼融澳门正一派与广东全真派道教音乐的宗教音乐。道曲合计达五百多首,在各地道教科仪音乐中,以其曲目数量名冠前列。   澳门道教科仪音乐除了在正一派火居道院延绵二百年外,20世纪60年代,吴庆云道院吴玉生道长不拘门户,分别传进澳门及香港的道教坛堂,拓展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