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乡特产手信 ...更多

宕昌百花蜜

宕昌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植被茂密,有“千年药乡”之称,这里拥有各类药材蜜源,是土蜂采集花粉酿造优质百花蜜的最佳环境。宕昌百花蜜色泽以白色、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气味清香,具有不同密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回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营养全面,有利于人体吸收,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等多种作用,它更是美容养颜的绝佳产物。

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宕昌县北部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交错边缘地带。区域内有哈达铺镇等十三个(镇),种植面积9.2亩,产量达2.3万吨。 哈达铺当归的栽培史堪称源远流长。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这是哈达铺当归见于史籍的最早准确年代。我国现存的最早“本草”《神农本草经》《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史书都有记载宕昌当归的文字,唐代苏敬编著《新修本草》云:“当归今出当州,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 哈达铺当归其生产历史悠久,产量可观,质优品高,现已深受国内外商人的厚爱。宕昌作为当归的主产区,全县31个乡(镇)均有种植,哈达铺、理川最具岷归的生产条件,是生长的良好地区。 我县把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建设“绿色、道地”药源基地的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和制药企业的合作,采取“政府抓规划指导、公司(院校)合作建基地、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乡村两级狠抓落实、县上适当落实补助”的方式,通过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4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当归7.2万亩,当归产业已成为宕昌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前景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宕昌党参

宕昌党参品质优良,驰名中外,销售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l874年)外销300余担,民国32年(公元1943年)总销售量l8万斤。区域内历代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特别是党参自1965逐渐变家种以来,当地群众一直把党参作为主要经济作物。80年代开始在产区大量种植,年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年产50万公斤。同时销量大增,一度远销东南亚。1984年获外经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年出口20—30万斤,创外汇30万美元。随着产销量增大,种植技术及种植模式也得到了很大发展,1991年,在好梯农民土专家彭吴善创试下,党参剪茎促根技术从此诞生,在专业技术人员和药农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总结出了剪茎促根栽培技术要点,并规范了该项技术(党参剪茎技术)。从整地、密植、田间管理、初加工及控制污染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科学管理,由于措施得当,使党参生产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保障了药材质量和产量。1992年在好梯一带较大种植规模逐渐形成,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量0.93万吨,年产值2790万元。随着规模扩大,产量进一步提高,加上当时市场因素影响,党参价格逐步提升,生产迎来大发展,l997年产区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年产1.6万吨,产值9600万元。这一时期党参专业市场在民间已经形成,宕昌党参开始品牌化发展,外地客商不再转场,直接到产地收购。 经过多年发展,种植技术和规模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多项发展中药材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南果蔬、北药牧”的经济发展方向。产区乡党委政府把党参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宣传、周密部署。宕昌县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作了大量细致的技术指导,通过办示范点、选育引进新品种、普及党参剪茎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配方施肥,从种植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严密把关,确保药材产量和质量,使中药材种植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宕昌25个乡镇有21乡镇种植党参,种植面积达5.5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达1.6亿元,占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61%。 在市场引导、政府鼓励和技术保证下,党参生产表现出群众积极性高、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种植科学化、标准化等特点,产品体长均匀、皮薄、有柔韧性,气味芳香、嚼之无渣、味甘甜,药用成分含量高,在市场上享有盛誉。

宕昌大黄

宕昌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07年,就有宕昌国,羌族人长期经营养殖业种植业。在这悠久的历史当中,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尤其是大黄的生产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宕昌县竹院一带大黄种植始于东汉时期,公元753年,宕州(今宕昌)大黄被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捎去,与日本大黄杂交,育成日本纹州大黄。《唐本草》“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佳,陶称不及陇西,误矣”。清光绪年间,随着人们对宕昌大黄的优良品质有了较高的认识,宕昌大黄销量大增,涌现出许多本地和外地商人,进行收购、加工,出现了“协同源”、“照兴茂”、“义和昌”等有名商号。改革开放后,大黄被列为甘肃四大药材之一,1984年,经经贸部批准,宕昌大黄以“双鹿牌”商标远销东南亚各国,年出口20—30万公斤,创外汇38万美元。1992年国家工商总局审批注册商标为《哈达铺》牌大黄。2007年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12年,宕昌大黄获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