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绿茶,山东省莒南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该县素有绿茶之乡的美誉。产品分为“大白银剑、大白春螺、翠芽、绿剑、毛峰、松针、雪莲”等七大系列。莒南绿茶经中国茶叶研究所认定具有“叶片厚,耐冲泡,香气高,滋味浓”等独特的优良品质。在国家、省、市茶叶评比中共获得市以上名优茶奖116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50项,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山东产品”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莒南县境内历来有本地茶树,据民国26年(1936年)《重修莒志》记载:“茶有数种,不知焙制之法,仅供农家之用。”但到后来这些茶树已难觅踪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957年前后,根据中央实行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在“整山治岭现场会”上提出“治山要统一规划,山上造林,山腰建果园、茶园……,” 由此“南茶北引”工程开创了莒南植茶史的新纪元。1965年春,相沟区林业站董正书从杭州茶科所引进4个品种,在后古城村试种5亩。1966年,全县引种茶树成活36.7亩。1969年又扩种81.3亩。到1978年,茶园发展到1.53万亩,产茶18.91万公斤。后因管理不善,面积逐年减少。1993年,全县有茶园7000亩,产茶2.25万公斤,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丘陵区的洙边、演马乡、团林乡、朱芦乡。由于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好,极宜茶树生长,其芽叶重,茸毛多,叶质柔软,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茶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芳香族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果胶物质色素、生物碱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1971年,洙边乡袁家山绿茶经国家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鉴定为“外型壮实,条索紧结,滋味浓醇,回味甘甜,香气纯正,制工良好”。莒南绿茶有提神宜思、明目清火、消食除腻、解烟醒酒、消痰止咳、降压润容、杀菌防病、减肥健美和健心脏、防辐射等多种功效。莒南绿茶从引种以来,由于受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的自然驯化,使莒南茶树的叶片表皮角质膜与栅状组织层次加厚(南方茶树一般为2层、莒南茶树为2——3层),这标志着引种后茶树抗逆性的增强。同时生化分析结果表明:莒南绿茶内含水浸出物47.4%、氨基酸6.1%、茶多酚36.0%、咖啡碱5.7,由此可知,莒南绿茶中所含主要营养成分大都高于南方茶。与此同时,莒南绿茶加工突出原料特点、继承了传统生产的工艺,在良种栽培的基础上,开展新工艺新品种的应用研究,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进行精心制作,推广应用热风杀青、微波干燥、真空包装、茶叶保鲜贮存等多项茶叶新技术,使莒南绿茶品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同时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列入振兴莒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茶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茶叶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兴起种茶高潮,使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持续多年参加茶叶博览会或鉴评会及举办制茶能手大赛,并开展 “莒南绿茶文化节”、制作“莒南茶”专题片、出版“莒南绿茶”宣传画册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因此,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产量上,莒南绿茶都可称得上是北方之最,“叶片厚、滋味浓、香气高、耐冲泡”的声誉鹊起,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品质珍奇,风格独一无二,畅销国内外市场。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再品尝莒南绿茶后,欣然写下“南有杭州龙井,北有沂蒙玉芽”的赞誉;日本茶叶协会会长松下智亦亲笔题词“无为自然 玉芽名茶”。各级领导对我县茶叶生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怀。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原山东省副省长、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王裕宴等中央和省的领导多次到莒南视察茶叶生产工作,中国茶叶研究所、日本茶叶协会、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经常来莒南指导茶叶生产,使莒南绿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中“乡雾园”、“马鬐山”等品牌通过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玉剑”、“环河”等品牌分别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先后被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列为“有机茶生产试验示范基地”,被山东省农业厅列为“名优茶生产基地”,被山东农业大学列为“教学科研基地”,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被临沂市农业局列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996年有洙边、团林等两个乡镇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在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夺得两块金牌、三块银牌,金银牌总数占山东省的半数;在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和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在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觉农杯”和山东省名优茶评比中,我县茶叶屡获殊荣,并名列全省前茅。在品牌效益的带动下,莒南绿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5000公顷,年产优质“莒南绿茶”3000吨,实现年产值3.5亿元。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县茶园面积可达7000公顷,成为“鲁茶生产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