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特产

丹棱脆红李

丹棱脆红果实近圆形,单果重15~33g;果皮底色绿黄色,着片状紫红色,果粉厚;果顶浅凹,缝合线浅,较对称;果肉绿黄色,肉质脆,离核;果汁中等;果实酸甜适度,风味浓,品质上等。

四川泡菜

四川泡菜又叫泡酸菜,传统特色菜肴,属川菜系。味道咸酸,口感脆生,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老少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但制作时气候环境十分讲究,是居家过日子常备的小菜,是中国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佐餐菜肴。

峨边马铃薯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峨边马铃薯历史悠久,早在《峨边县志》(1915年版)记载:“高山彝族地区农作物有玉米、荞麦、马铃薯,低山区主产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解放前,峨边彝族人民以玉米、荞麦、洋芋(马铃薯)为主食,汉族兼吃洋芋(马铃薯)、瓜类、豆类等”。在彝族土语中,马铃薯又名“洋哟”、“窝来”,是彝族同胞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作物。峨边人民每家早上都要煮一锅洋芋作为中午打尖的食品,在“集尔集铁”、“蒙格”等彝族传统会议中,自古就有边烧洋芋、吃洋芋,边商讨问题的习俗。 历史以来峨边农民几乎每家都要种植马铃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马铃薯栽培技术和种植模式,并于1994年首次进行马铃薯施用健壮素试验示范推广,此项技术获1998年度乐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峨边马铃薯产业发展得到上级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峨边县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评为科普示范(脱毒马铃薯)基地,2008-2010年被四川省农业厅列为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10年被农业部指定为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县,2011年被四川省马铃薯创新团队列为重点县。2011年4月,四川省冬作马铃薯生产技术研讨及现场会在峨边成功召开,经专家组验收认定,峨边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薯/玉/菜三高种植模式产量均创全省第一。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中国网等分别以《峨边:“薯”光在前 产业致富》、《学“峨边经验” 促我省马铃薯产业再上台阶》、《峨边冬马铃薯创造四川大面积高产纪录》给予宣传报道,对峨边马铃薯的发展和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 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委、人民政府遵照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钟勉“要继续支持峨边县加大推广力度,并首先在大小凉山彝区示范推广”的指示精神,大力推广冬马铃薯旱地高产攻关、水旱轮作高产攻关和薯-玉米-菜种植模式。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可达12万亩,2014年力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新增收2亿元,商品薯产量突破30万吨,把峨边县打造成全国马铃薯冬作示范县和全省现代马铃薯示范县。

犍为茉莉花茶

犍[qián]为县位于岷江下游、川西平原西南边缘,是乐山市出川入江的东大门,乐宜凉交汇处,自然条件独特,人文地理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传统的特色花茶加工工艺。犍为茉莉花茶茶叶外形紧细卷曲或条形细长,细嫩有毫,嫩绿色润,有锋苗,滋味醇爽回甘,叶底柔嫩匀亮,花干洁白,花香浓郁鲜甜,沁人肺腑,汤如春水,清澈嫩绿明亮,具有特殊的“熟香韵味”。

金口河乌天麻

金口河乌天麻主产于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金口河乌天麻麻富含天麻香荚兰醛、粘液度、结晶性中性物质、维生素a等,其如要历史悠久,是传统名贵中药,亦可作保健食品,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峨眉山雪魔芋

峨眉山雪魔芋是四川省峨眉山特产,也是当地僧人的传统食品。魔芋烹调时易入味,具有质地松软,入口味鲜,香而不腻,风味独特等特点,成为峨眉山有名食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五通桥豆腐乳

五通桥豆腐乳,五通桥豆腐乳,又称五通桥毛霉豆腐乳又称五通桥毛霉豆腐乳,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汉族传统名菜。色泽乳黄,块形整齐、质地细腻,香味浓郁、香气扑鼻、回味无穷。

峨边竹笋

峨边竹笋作为地方特有的竹类资源,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峨边竹笋呈圆锥形,头尖底粗,笋肉呈淡黄色有光泽,粗细大致均匀;质柔,清脆,表面光滑呈层状,闻之具清香气味。具有无污染、肉厚、嫩脆、鲜美可口的特点,且富含大量粗纤维、优质的植物蛋白、氨基酸以及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等,品质优于其它产区。

天府龙芽

天府龙芽:四川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四川盆地的盆周山区和盆地丘陵区,呈“C”字型形状分布,雪山之水不仅润泽了巴蜀大地,造就了天府之国,同时这生命之泉也璀璨出香气高长、滋味浓厚、久泡久爽、具有独特个性的甘烈香型优质川茶,得天眷顾的“雪山之水润天府,天府之气催龙芽”,形成了“型秀丽、味甘烈、香高长”的“天府龙芽”品质特色。

嘉州荔枝

乐山市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麓,古称嘉州,是蜀王开明故治,乐山大佛的故乡,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的古城,嘉州荔枝就起源于这里。 嘉州荔枝种植历史悠久。据历史考证,四川省在晋代就产荔枝,嘉州在唐宋时期就是荔枝的重要产地。 历朝历代游历嘉州的文化名人不计其数,他们在游历嘉州时都对嘉州荔枝印象很深并留下了不少关于荔枝的诗篇,如: 1.唐代女诗人薛涛《忆荔枝》:“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奖不得类琼浆。”; 2.宋代苏辙《奉同子瞻荔枝叹一首》:“蜀中荔枝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认为嘉州是四川荔枝产地的北界。 3.清代,李调元品尝嘉州荔枝后作《自题荔枝图》:“一生饱食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在明朝,荔枝湾的荔枝被定为贡品却是真实的。一些果树被确定为“官荔枝”挂牌保护,如今像“官荔枝”这样的千年古荔枝树有12株,百年以上古荔枝树429株,荔枝湾因此得名。

西坝生姜

西坝生姜在历史上是久负盛名的贡姜。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以其鲜、嫩、香、脆,被列为皇家贡品,一直到清朝也没有因改朝换代而间断过,有肉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仙女姜”。然而,朋友们想过没有,以鲜、嫩、香、脆为特色的“西坝仙女姜” 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运往京城,而又能保持其特色的呢?据测算,从西坝到京城用马车运姜,多则两月,少则一月有余;如水陆并用也在20天以上,这还不包括在路上的意外,嘉州府为了上运贡品,官吏和百姓们在上面动了不少脑筋。据史料载曰:“土埋之、草盖之、水浇之,水陆并行,至京不腐。”精彩地道明了当时上贡生姜的图景。农历的五月时节,在西坝老木孔、棋盘山等地,被官府指定的地块里,农民就开始艰辛地劳作。他们把生姜起出,连苗带姜带泥一并放在一个大竹筐里,四人一抬装到船上,在上面盖上草以遮挡阳光。一般情况下,要装3—4船,然后起航开运。沿岷江而下,经长江到达京城。据说船里生姜的重量还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生姜仍在原来的土壤中自然生长,运输途中船工用江水浇之,所以下行至京城仍能保证生姜的“鲜、嫩、香、脆”。来年,姜农会在这些地方的农田上重新覆上熟土,一般选森林中的腐质土为佳,来年再种(一方面保证了生姜所需的有机肥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水土环境,生产出来的自然是我们现在说的有机食品了)。这样的换土轮作的操作规范,在客观上避免了姜瘟的出现和蔓延,生姜的品质也有了保证。明、清编纂的《嘉定府志》方舆志篇蔬之属就注明物产姜(薑),表明生姜种植在乐山市历史悠久。1992年5月14日,《乐山市志》和《五通桥区志》正式明确冠以西坝生姜之名,属于乐山特产。

宜宾茵红李

宜宾县李子种植历史悠久,李资源丰富,李子种植遍及全县各地,《宜宾县志》〈物产志〉(清嘉庆版校注本)中即有李子种植记载。在宜宾县关于李子的渊源流传着哪吒染血去毒、拯救苍生的动人传说,当地百姓为感谢哪吒之德,将染血救命的野果,取哪吒是托塔李天王三子之意,名叫李子,并在宜宾翠屏山修建哪吒行宫,世代祭拜。 宜宾县李子种植普遍,但由于品种多、杂,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造成李子多数品质不佳。建国后通过不断改良和引进李子新品种,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李子果实品质有了一定提高,由宜宾县选送的玫瑰大红李获宜宾地区优质水果称号。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宜宾县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在地方李资源中筛选优株,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一优良李子新品种,因该新品种李子果实一半紫红一半黄绿,在县品种命名会上,专家们将其命名为“茵红李”。该品种于2011年2月正式通过四川省品审委第七届二次会议品种审定。 宜宾茵红李自选育成功后,因特别适宜于宜宾县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丰产性好,辅之以独特的栽培生产技术,使生产出的李子果实脆甜化渣,清香爽口,耐储性强,深受群众喜爱。栽培面积不断从茵红李选育地喜捷镇(今宜宾茵红李栽培核心区域)向宜宾县其它适宜区域辐射,2006年,宜宾县政府专门将宜宾茵红李作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宜宾茵红李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宜宾茵红李已在全县17个乡镇适宜区域推广种植2500公顷,产量达到38000吨,产品畅销四川、重庆、云南等地,产品果园批发价已从2000年的2元/公斤升至2011年的6-8元/公斤。预计“十二五”后宜宾茵红李将扩种至4000公顷,产量60000吨,果农年人均收入将达到8000元。宜宾茵红李已成为宜宾县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黑竹沟藤椒

黑竹沟藤椒又名油椒、香椒子,是一种有独特香气和味道的植物。其果油多有光泽,其味芬芳易挥发,口感香麻,香沁浓郁,具有调味、健脾、去风、散寒之功效,被当地百姓视为调味珍品,用来赠送贵客和重大节日调味食用。 黑竹沟藤椒主要生长于金沙江流域和大渡河上游区域,采自海拔1800-3000米的云雾山中。产区属高山森林气候,群山环抱,人迹罕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藤椒生长的理想环境。黑竹沟藤椒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记载:“其果入药具有散寒解毒,散淤活络,消食健胃,增竟食欲之疗效,果实可制干,提取芳香油。”黑竹沟藤椒除了药用价值外,提取出的芳香油同时也是调味佳品,属于峨边县传统特产,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据《峨边彝族自治县志(1988-2003)》记载:“黑竹沟藤椒是调味佳品,又是香辣酱的主要原料之一,从1999年开始,全县共建了333.3公顷的基地,同时兴办了‘刘氏香辣酱厂’做为藤椒发展的龙头企业”。 黑竹沟藤椒近代发展迅猛。2003年,沙坪、红花、宣坪、大堡等乡镇新种植藤椒326.6公顷,可产鲜藤椒25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新建藤椒种植基地4580亩、5000亩、1200亩。峨边县政府将藤椒列入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藤椒产业。《峨边彝族自治县灾后重建规划(2008-2015)》中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 着力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发挥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到2015年,全县将新建藤椒基地15000亩。“黑竹沟藤椒”品牌发展多年,先后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同时,黑竹沟藤椒远销省内外大中城市,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美姑岩鹰鸡

历年来,美姑县非常重视岩鹰鸡这一宝贵资源,1998年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凉山州畜牧局、凉山州畜科所对岩鹰鸡进行了调查和品种整理后命名为“美姑岩鹰鸡”。   近年来,美姑县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元,对岩鹰鸡进行规模化养殖。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全县重点扶持规模养鸡户500户,以“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成两个占地面积分别为450平方米、300平方米,围栏草场面积分别为200亩、30亩的岩鹰鸡选育场,购回两组孵化机,年孵小鸡5万羽。同时大力培训农民,营建“果木林—鸡食果林中的虫草—鸡粪滋树养草—树荫为鸡避风挡日”的生态养鸡圈,推动了岩鹰鸡产业的规模化养殖。

峨眉山藤椒

峨眉山藤椒,又名峨眉油椒、峨眉香椒子,花椒珍品,独产峨眉山,是四川省 乐山市的着名特产,四川的乐山市、眉山市均产,其中以峨眉山的藤椒最为出名,由于其果实最为饱满、芳香自然、出油率高,又被称为“坨坨椒”。

马边绿茶

一、“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产业底蕴厚重。 据资料考证马边产茶历史悠久,溯及两汉,从采摘野生 茶到人工种植,1000多年未曾断息,延续至今,辉煌依旧,在明清时期,马边茶曾作贡茶,更在解放后作为十年国庆献礼,敬献伟大领袖毛主席。宋代以前,马边就产野生粗茶,明中期开始人工种植。在清末民初时,马边已成为四川省茶叶重点产销地之一,细茶销售成都、乐山及宜宾一带,粗茶则多销于夷(藏)地。解放后,国家统一收购和经营茶叶,由农业技术部门和商业部门指导农民种茶,茶叶产量逐年回升,1951年的细茶产量已上升到3471担,1955年产粗茶已达13727担。 二、“马边绿茶”产业环境大为改善,产业基础扎实。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茶叶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 先后建成: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茶叶)、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精品农业(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国家茶叶产茶重点县等一批国家和省市茶叶重点县,产业发展环境大为改善,为茶叶产业实现下一轮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马边绿茶”生态优良,品质上佳。 马边县境内海拔448米—4042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县森林覆盖率53.4%,年均降水量达1093毫米,平均气温16.9℃,相对湿度80%;茶区土壤多为酸性紫色土和黄壤,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丰富。良好的气候生态环境,充足的云雾雨露,富饶的沃土,为茶树积累氨基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各种物质奠定了基础。经专家论证,马边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之一。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海拔600米—1300米的二半山区,该区域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叶,深受消费者亲睐。 四、“马边绿茶”原料优异,风味独特。 “马边绿茶”指用马边境内种植的茶叶原料,按照绿茶工艺制作的茶叶,主要有扁形茶、毛峰、炒青、烘青等。“马边绿茶”保护范围为:东经103°14′—103°49′,北纬28°25′—28°45′,包括民建镇、苏坝乡、袁家溪乡等19个乡镇,保护面积共计13333公顷,年保护产量1.5万吨。“马边绿茶”以马边绿1号、福选9号、福鼎大白、名山131、平阳特早、乌牛早、四川群体种等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而成,其品质特征为: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赢得了“送礼就送竹叶青,喝茶还喝马边茶”的美誉,茶叶已成为马边的一个品牌,一张特色名片。 五、打造“马边绿茶”区域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 为更好打造马边茶叶品牌、保护马边优质茶叶资源,在省、市、县工商部门大力支持支持和关心下,马边从2005年开始打造“马边绿茶”地理证明商标,于2012年底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实现了马边历史上著名商标的零突破,“马边绿茶”区域品牌价值已达9.37亿元,列四川省第三位。现已先后授权许可四川森林茶业有限公司、马边文彬绿雪茶叶专业合作社、马边金星茶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马边大风顶茶厂、马边永绿茶业有限公司、马边玉芽雪特产有限公司、马边茶厂、马边小凉山茶厂等八家企业使用“马边绿茶”商标。 七、“马边绿茶”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绝佳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上佳的马边绿茶,其品质和口感到了专家和消费者的认可。“马边绿茶”系列品牌先后获得“陆羽杯”奖、“甘露杯”奖、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第八届中茶杯一等奖、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文化艺术金奖、第五届中国国际西博会金奖、2012中国(四川)国际博览会金奖、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四川省著名商标、2012四川公众最喜爱农业品牌20强、2012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23届峨眉杯金奖、2013年四川省地方名优产品等荣誉称号。 八、“马边绿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多年的品牌打造,有力带动了马边茶叶产业发展,茶叶产品产销量显著提升,茶农收入增收明显。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21.46万亩,投产茶园16.8万亩,全县鲜叶总产量35670吨,鲜叶产值5.42亿元,农民人均茶鲜叶收入3045元;干茶总产量8144吨,干茶产值7.9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11.5亿元。 二〇一四年八月

夹江书画纸

夹江书画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生产经15个环节、72道工序完成,纸质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在乾隆年间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被御点为“贡纸”;上个世纪初,被张大干将其与安徽宣纸一道并称为“国之二宝”;

峨眉山茶

峨眉山茶,主产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是茶叶中的优质品。峨眉山卓尔不群的自然环境与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种繁多,品质优异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特别是其佛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

川酒(中国白酒金三角)分三类,即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兼香型白酒。在四川特有的自然环境下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以曲类、酒母亲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白酒;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酒的贮存期多在一年以上,酒度一般38度以上。

夹江叠鞘石斛

夹江叠鞘石斛因其生产于夹江县,故谓之“夹江叠鞘石斛”。其种植历史悠久,最早长在梨树、桑树、核桃树、李树、樱桃树、麻柳树、黄桷树的树杈上。石斛当时叫栽秧花(又名:吊兰花、还魂草),生命力极其旺盛,有捆草、铁草、马棒草等品种。

峨眉糕

峨眉糕,又名白糖糕,四川地区传统糕类美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以红糖、糯米为原料,名曰黄糖糕。至明代工艺配料有重大改进,采用60%的糯米、40%的黄豆磨成粉,加红糖制成,改名黄豆糕,成为峨眉名产。解放后白糖产量增加,改用白糖打糕,改名为白糖糕。1959年注册商标时又改为峨眉糕。

文宫枇杷

文宫枇杷是仁寿县的独特品种。文宫枇杷产地位于四川仁寿二峨山南麓,以其“果大、色艳、皮薄、肉厚、柔软、汁多、味美、质密” 着称,单株产量高、果实硕大、含糖量高、风味独特,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峨眉山矿泉水

峨眉山矿泉水水源取自风景秀丽的峨眉山山脉,海拔高达2000多米的龙门洞W16号泉。该泉冬不枯夏不盈,口感清澈莹润。由于地层中各种矿物盐长期渗溶,含有丰富的锶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曹家梨

曹家梨,是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曹家乡的着名特产,曹家梨依靠特殊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具有皮面光滑、果质细嫩、果肉香甜化渣、果核极小、清热解暑、清心润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