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美食文化


这里是人类稻作文化的起源

        湖南常德澧县,洞庭湖畔,澧阳平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考古学家对澧阳平原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挖掘:1988年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距今9000年的稻壳;1996年在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约一万粒炭化水稻稻谷;1997年澧县城头山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古稻田; 2007年对距今4000多年前鸡叫城遗址挖掘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炭化谷糠和非常好的灌溉系统。澧县的城头山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城市。2011年美国哈弗大学巴约瑟夫教授应邀来湖南参与对“澧阳平原”考古研究,这位揭开小麦起源之迷的国际著名考古学家,认为湖南“澧阳平原”是人类稻作文化的起源。

       中华先民在澧阳平原创造灿烂辉煌的人类稻作文化,他们的后人在续写先民们遗存下来的饮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澧县必吃餐厅 ...更多

大斌家串串火锅

湖南大斌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川味火锅连锁经营为核心的餐饮集团,始建于长沙,经营至今已逾6年,,旗下创立并运营“大斌家串串火锅”、“大斌府”、等多个细分领域连锁火锅品牌

金龙玉凤饭店

常德地处洞庭湖畔武陵山下,是江南的魚米之乡,更是“美食文化”的兴盛之地。取河鲜山珍烹饪出一桌美味简单而轻松。在这里炖一钵汁浓味鲜的佳肴,透着酥烂与鲜嫩,带着几分炉火的温度,举杯提箸,一饮一食之间,都是人间烟火。湖南金龙玉凤集团通过二十年打磨舌尖上的常德滋味,攻城掠地其势锐不可挡,受到沅澧二岸百姓热捧,金龙玉凤饭店已经成为一个美食大本营。

彭钢卤菜馆

澧阳平原有一户彭姓人家,民国初年,澧县人彭氏出身于乡村民间厨师世家,特别做得一锅绝味的卤菜系列,并逐渐将一系列卤菜总结成为祖传经典卤菜秘籍,此秘籍传至第三代后裔彭钢手中,彭钢在澧县创立了一家卤菜专店,名为彭钢卤菜馆,此馆开业后生意兴隆,并于 2014 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彭钢卤菜馆商标。后来,彭钢转向经营而举家南迁,其弟彭云龙身为湖南实力派湘菜大师,觉得自己更有责任接过兄长留下来的品牌——彭钢卤菜馆,并以此传承、发扬光大祖辈传统卤菜技艺……彭钢卤菜馆复业以来生意甚是火爆,尤以其非遗豆腐坊的“手包香干”、“老卤猪手”、“回锅卤菜”等数十款经典传统卤菜深受县域内外广大食客的喜欢和追捧。彭钢卤菜馆,虽然地处澧县城中深处的小街道,但是,以其祖传的卤菜制作技艺,成为了澧县名震一方、远近闻名的卤菜名店。

星香源国际大酒店

先后被常德市人民政府、澧县人民政府评为“常德市餐饮名店”、“诚信餐饮企业”、“再就业工作先进企业”、“民营企业贡献大户”、“十强民营企业”、“法人代表贡献奖”、“先进纳税户”、“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酒店”、“旅游接待定点酒店”、“食品行业食品卫生示范单位”、“常德市知名企业”“慈善工作先进单位”等。

澧县特产手信 ...更多

澧县石菖蒲

澧县石菖蒲呈扁圆柱形,多弯曲,节粗,有分枝,长5~20 cm,直径0.4~0.9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较多疏密不匀的环节,节稠密,节间长0.2~0.8 cm,具有一寸九节的特征,具细纵纹,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坚实,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明显。香气浓郁,无须根。

临澧黄花鱼

临澧黄花鱼体态匀称,头小肉多,色泽黄艳,背鳍浅灰色,臀鳍淡黄色,尾鳍桔黄色,具有肉质细嫩、清香味美、营养丰富的品质特征,尤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牛磺酸、DHA、钙等重要元素,被当地群众视作“水中瑰宝”。

临澧杂柑

杂柑主要是橘与橙或橘与柚的杂交后代,通过自然杂交或人工杂交选育而成,具有多种亲本的优良种性。临澧杂柑是从引进的象山红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单株经多年定向培育而成,具有独特的品质。

常德红茶

常德红茶条索紧细匀整,色泽乌黑油润,金毫显露,甜香高长,汤色红浓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嫩匀红亮。武陵秀峰公司的贡品武陵红获得金奖;渫峰牌“常德红茶”初次参加国际评奖——2019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从近900个参评茶样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大金奖”荣誉,全省仅2个品牌获得此殊荣。

澧县文化遗产 ...更多

  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铜锣、铜钹。唱词基本结构为七字句,后来发展了十字句等句式。除《小送歌郎》的唱词为三句一组外,其它为二句、四句、六句、八句一组,多组构成一段,每段要求一韵到底,常用韵11个:天...

  现在仍在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乾隆戏水放舟湖、宋玉魂惩赵美人、看花山麓著《九辩》、泛舟湖旁编《楚辞》、天葬忠魂悼宋玉、文星殒落浴溪河、宋玉托梦劝学、农夫庙中教子、穷书生募捐修书院、宋玉显灵助“八樵”,原常德市方志办主任、研究员应国斌发表的宋...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