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必吃餐厅 ...更多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手信 ...更多

民和肉牛

民和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为羌人所居,西汉时纳入中央政权版籍。自周秦以来,随着羌人游牧民族逐步定居下来,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就将野生动物驯养成为家养动物,牛逐渐被驯养成为生活资源。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清朝二百多年,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败,煽动民族间相互仇恨,迫使甘肃回族人民离开了自己可爱的故乡,走上背井离乡流落他乡的苦难历程,于1879年定居于民和。由于他们精于养牛,牛成了这里的主营畜牧业。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养牛数量不仅有了发展,牛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牛为耕畜的畜牧业规模越来越大。

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县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约为清末民国初年,民和县河湟地区,民不聊生,土地荒芜,农民都是过着“早上汤、中午光、晚上半汤喝不上”的生活,大批的农民逃亡到山区,开垦荒地,种植马铃薯,因其产量高,耐旱、适用性强,粮菜两用,赖以勉强度日。60年代中期,那时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活极度困窘,食物匮乏,马铃薯救了不少人的命,帮人们度过了难关。据传,那时用一口袋洋芋就换回了一个媳妇,土豆竟然到了金贵如此地步了。70年代以来,推广普及马铃薯新品种,因其丰产、品质好,使民和马铃薯生产又得以恢复发展,到“十一五”期末,跃居种植作物之首。民和马铃薯为贫困农民脱毒致富,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山区农民一度高兴地把脱毒马铃薯称为“脱贫马铃薯”。

民和羊肉

民和县位于青海东部边陲,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海拔相对较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人类居住,养羊历史近3000年左右,是历代移民不断迁居而推动发展,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丰厚,文化遗存、民族和谐、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构成多元化文化特征,呈现出原始与神秘、美丽与古朴、环保与原生态、宜居与旅游等特点,东沟瀑布、三川杏雨、允吾梨花、黄河古渡、野花宝山等独特的自然景观日渐显现。七里寺药水泉、娘娘天池、古鄯古城等都有着神奇而美丽的传说。长期以来,勤劳的农人沿用游牧生活的优良传统发展养羊业,生长在这种特定的气候环境下的饲草资源草质坚硬、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和动物体所需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遗产 ...更多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善于明代早期。   青海三川地区的官亭、中川等七个乡镇的七十多个村庄...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