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美食文化


我区目前共有12家酒店上榜“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省、市级体验店名录,参与制作,推介鄞州十碗地道美食,其中省级5家,分别为宁波状元楼禧宴(宏泰广场状元楼)、石浦大酒店(万达店)、宁波天宫庄园南铂玫瑰生态酒店、鄞州鹰龙海畔大酒店和味道庭院餐厅。市级首批体验店7家,分别为:罗曼丽舍宴会酒店、涌香海鲜世界餐厅、宁波梅龙镇酒家、宁波味道(和邦店)、老宁波1381餐厅(利时百货店)、宁波丽璟酒店、甬尚人家(书城店)。


2019年,我区通过“鲜活鄞州·镇镇十碗”美食评选活动,挖掘鄞州美食的乡土味和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与鄞州特有的非遗、旅游资源等相结合,评选出最具鄞州特色的“诗画浙江·鄞州十碗”,之后还与CCTV-10合作拍摄《鄞州味道》美食专题纪录片,全方位展现了鄞州美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鄞州十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鄞县老三鲜、羽人酒香鸭、妈妈红烧鸡……

随着“鄞州十碗”在各大酒店落地和重磅推介,

融合了经典味道和地域文化的“鄞州十碗”,

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这个春节更是成了餐桌上的“香饽饽”。



2月16日近中午,宁波天宫庄园南铂玫瑰生态酒店大厅里设置的“鄞州十碗”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各道美食的烹饪过程。在酒店点菜房,“鄞州十碗”宣传海报占据了整面墙。宁波天宫庄园南铂玫瑰生态酒店作为省级“诗画浙江 百县千碗”特色美食体验店,把“鄞州十碗”作为酒店的特色美食推荐给食客。“在点菜时,这些菜是每天向客人重点推介的菜肴。我们还把‘鄞州十碗’里的妈妈红烧鸡、鄞县老三鲜和羽人酒香鸭三道菜品排入春节标准菜单,很受欢迎。”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从年三十晚到正月初四,单单这三道菜就卖出近200份。



在戈尔登国际酒店,今年春节,酒店也把鄞县老三鲜、羽人酒香鸭和妈妈红烧鸡列入年夜饭菜单和春节主打推荐菜。“我们的鄞县老三鲜用传统暖锅盛装,保持热度,又寓意一家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点的客人很多。如果家庭聚餐有老人和孩子的,我们会推荐妈妈红烧鸡,红烧鸡旁边放土鸡蛋,用西兰花围边,好看也好吃,也很受欢迎。来晚些,这些菜都点不到了。”南铂集团副总经理胡雄介绍到。昨晚6点,记者赶到酒店的时候,这三道菜果然已经售空。



同为省级“诗画浙江 百县千碗”特色美食体验店的鄞州鹰龙海畔大酒店,针对春节期间亲朋好友聚餐多的情况,主推春节套餐,并在每个套餐中都加入了“鄞州十碗”里的二三道菜,如妈妈红烧鸡、瞻岐敲骨浆等。“瞻岐敲骨浆就是我们这里的地道美食,老人孩子都很喜欢吃。这些特色味道也为春节套餐加分不少。”酒店总经理陈立告诉记者。



鄞州区必吃餐厅 ...更多

小漁廠私厨·宁波渔家菜

挖掘宁波普通百姓家的本味,追忆曾经纯粹的本味,是小渔廠私厨永恒的目标。这份“本味”或许已无法走进千家万户,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家“吃货的餐厅”找回记忆里的味道。小渔廠私厨的红膏炝蟹采用独家配方腌制的螃蟹,肉质细嫩饱满,每一口都有蟹黄。剁椒油带鱼采用新鲜带鱼,配以专制的新鲜剁椒烹饪而成。肥美鲜嫩的带鱼和酸辣适口的剁椒相辅相成,美味绽放。

利苑酒家

利苑饮食集团成立于1973年,原为一传统粤菜酒家,发展至今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高级食府,汇聚多国及地方美食。集团现于全球各地共拥有24间分店,遍及香港、澳门、中国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及地区,员工多达2,500名。 利苑创立至今,一直凭著卓越的饮食及服务质素,在业界拥有「饮食少林寺」及「名人饭堂」等美誉。利苑一向以客人的利益为先,由选料过程到烹调技巧都极尽心思,配合热诚体贴的服务,务必让客人感到物有所值,称心满意。因此,利苑集团多年来荣获无数奖项及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宁波柏悦酒店·钱湖渔港

宁波柏悦酒店内设有以宁波本地湖海鲜以及杭帮菜为特色的钱湖渔港餐厅;悦轩餐厅,从亚洲及意大利特色料理到周末早午餐和自助下午茶,丰盛美食应有尽有。酒店里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两栋古建筑改建的餐饮场所,始建于清的戴氏传礼堂改建而成的茶苑以及700年历史大堰村前裴君庙改建而成的红。除了这些充满古韵的建筑外,宾客还可乘坐膳舫于浩瀚无际的东钱湖上畅享“膳舫私宴”带来的别样体验。

春子园韩食餐厅

宁波老牌韩料店,蜂蜜芥末炸鸡芝士超级多,五花肉烤的焦脆,油肉部分酥脆。

鄞州区经典名菜 ...更多

青鱼甩水

东钱湖有清丽的美感,远山影影绰绰,湖上渔船泛浪是景,是这里生活化的日常。作为钱湖四宝之一的青鱼,浸润着东钱湖的清冽湖水,少有泥腥,滋味清爽。拿来做甩水的一定要是湖上刚打捞上来的活鱼,只取尾部,浓油赤酱地烧。如此,简直把一湖的灵气都吃到了肚子里。

宁波汤圆

宁波汤团,关键有二。面粉需是水磨的糯米粉,馅料必须是猪油熬的芝麻馅,缺一,便不能称为真正的宁波汤圆。在食物上较真,是本地人的底气。过年时,正餐吃得满肚,大人端来汤圆做点心,也是不得不尝的。两三颗入口,不油不腻,不黏牙,长辈们的期盼和情意全在了几颗圆圆滚滚的汤圆里。吃罢,这一年才算完满。

鄞州区特产手信 ...更多

宁波岱衢族大黄鱼

我国捕捞大黄鱼的历史,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吴地记》载:“阖卢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侵、吴王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月余,属时风涛,粮不得渡,王焚香祷之,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 大黄鱼有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云:“大黄鱼,开胃益气,治暴下痢。” 大黄鱼是东海渔场的优良鱼种,不仅“其色如金、体态优美”,而且“肉厚骨少,味松而嫩”,故而《吴郡志》中说它是“唯出海中,其味绝珍”。 大黄鱼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有许多趣闻、掌故,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例如,明穆宗年间,以东海大黄鱼为原料的糟熘鱼片曾名扬京师,为明朝皇帝朱载垕所宠爱。 东海大黄鱼已渗透到海岛人的生产、生活、礼仪、节庆、游艺、信仰等各个层面中,如在婚俗礼仪中,海岛人定亲,均要送一对大黄鱼作为吉祥食品。

溪口雷笋

溪口雷笋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剡源乡志》记载,“雷笋,惊蛰时出”。奉化山区多低山缓坡,土壤属沙性、微酸性黄壤,日照时数长、雨水充沛,无霜期长,非常适宜雷竹生长。目前,奉化区雷笋年产量6万吨。

余姚甲鱼

甲鱼在我国历史上渊源流长,考古学家对浙江余姚河母渡出土的鳖甲、鳖头和余姚田螺山出土的烧锅及锅边的鳖甲考古学推算,把我国人类食鳖的历史提前到7000多年前。 甲鱼营养丰富,食之可滋阴益气,补肾固精,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我市有独特的甲鱼饮食文化和众多以甲鱼为原料的美味食谱。如“红烧冰糖甲鱼”,是正宗宁帮菜馆“状元楼”的看家菜。相传二百多年前的清代,宁波有一家菜馆,开业时此店并不叫状元楼,据说,一日,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前来此店饮酒,要吃“独占鳌头”一菜,店家捧出一碗“红烧冰糖元鱼”(即甲鱼),两个秀才吃后,觉得非常满意,然后继续进京赶考,结果一个得中状元,一个考上探花。自此以后,店名遂改为“状元楼”。

余姚瀑布仙茗

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最佳绿茶产区-四明山,人称“第二庐山”,地处浙东沿海,海拔在500米左右,境内满山遍坡的茶树,犹如翠龙蜿蜒,与青山秀水为伴,以清风云雾为侣,采日月之灵气,得天地之精华,使出产仙茗品质上乘。同时四明山也是道教圣地,被列为第九洞天,名曰“丹山赤水洞天”。那里山青、水秀、谷幽、瀑奇,被誉为“天然氧吧”、人间“绿肺”。一年四季气候优良,“冬如长白山”、“夏如莫干山”。四明山的幽美仙境,频频茶事,与道教渊源之深,更吸引了众多名人学子、道士高僧。他们到四明山隐居修炼与茶为伴,修身养性以致学道成仙。至今有汉仙人丹丘子培育“大茗”,刘(纲)樊(云翘)夫妇修道品茶成仙等传说。历代名人还有梅福、魏伯阳、孙绰兄弟,谢安、谢灵运、施肩吾、谢遗尘及唐代许多著名诗人,他们都在山中留下足迹和诗词。 余姚瀑布仙茗,在唐宋以前,就久负盛名,据古籍记载:汉代有一位叫虞洪的余姚人入四明山采茗(茶),途遇仙人,赠以瀑布岭上的大茗,这就是现在的名茶瀑布仙茗前身。同时在唐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浙东茶叶以越州为上,余姚瀑布仙茗尤佳。 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余姚瀑布仙茗这一历史知名古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创制,在多名茶届人士的努力下,通过数年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解决了全程机械制作难题,同时70年代末从考察中得到启发,把名优茶定为针状形,使做出来的茶叶外形细紧挺直,稍扁似松针,香高味醇,耐冲泡耐储存,品质独特。 优良的品质以及丰富的内涵使余姚瀑布仙茗声名鹊起,在全国许多地方以及南亚、日本、新加坡等地畅销,同时也先后获得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优质名茶、中华文化名茶和中国鼎尖名茶等称号,并多次获得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中绿杯和省农博会金奖等多项荣誉,是全省重要名茶区域品牌和宁波茶业产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品牌。

鄞州区文化遗产 ...更多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最早从上虞流入。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后有位许生...

 宁波朱金木雕距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建造的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朱...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嵌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俱、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

红帮裁缝发祥于宁波市鄞州姜山镇孙张漕村及奉化江一带。随着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入侵而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红帮裁缝依赖自身的手艺,借鉴西方的工艺,在量、算、缝、试中运用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和“推、归、拔”原理,久而久之总结了西服工艺的九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