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必吃餐厅 ...更多

三晋老田

2020年山西美食品牌名店-诞生于1988年的三晋老田饸饹面,主食打品质牌,餐品走绿色养生路线。通过“不贵的主食+健康养生餐品”组合,让顾客选择更多样,饮食更健康。三晋老田主食包括传统肉酱面、回锅肉拌面、茄子肉丁拌面、双椒肥肠拌面、家常臊子面、香菇打卤面、浓汤酸菜牛肉面、豆腐面、陕西黄馍馍、烙饼等,菜品则包括卤品、烧烤、甜品、凉菜、烫煮等美味。门店装修以暖色调新中式风格为主,兼顾时尚。开放式厨房视觉体验好,出餐师傅行云流水的操作,对于等餐食客是从视觉到味觉的享受。

蒲县特产手信 ...更多

隰县梨

梨是我国原产果树之一,《诗经秦风章》《晨风篇》就有“山有苞棣,隰有书隧”记载。隰县梨先后38次荣获优质产品奖,199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2011年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酥梨之乡”。2007年玉露香梨被中国奥组委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水果。2010年被晋祠宾馆选定为专供水果。隰县梨是隰县的主导产业,政府十分重视,近十几年,隰县政府先后在全县发展梨树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20万吨。。2013年,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定并认证,隰县梨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销量进一步扩大。全县梨种植面积13334公顷,其中盛果期果园6667公顷,年产优质梨20万吨。隰县梨产自海拔950—1450米的区域,果品色泽鲜艳、果面端正,含糖量高、口感纯正,远销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地。

蒲县核桃

蒲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六年(1880)续修《蒲县志》把核桃列入第一卷《地理志·果属》,内云:“核桃:一名胡核,留皮消滞,去皮润血,和盐食更佳,能通命门和三焦”,详细阐述了核桃的功能,可见核桃生产已是当地的一种产业。据民间传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路过临汾,住在现在的临汾一中,当晚又饥又渴,平阳府送来核桃一盆,慈禧太后大喜,问曰:“这是何方核桃,香人肺腑!”答曰:“平阳府蒲县产也!”蒲县核桃名声大振,民间有传:外地核桃一筐,不如蒲县核桃一颗。核桃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干果,逐渐渗入了地方文化,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蒲县民间用核桃仁配大枣制作的老虎状惟妙惟肖,挂在婴儿床头,既辟邪又雅观,还洋溢出诱人的芳香。更有用核桃命名的地方多达6个,诸如核桃凹、核桃梁、核桃坡等等,成为显明的地理标志。闻名遐迩的百年核桃树挺拔在蒲县山中垣上,树龄在150年左右,仍然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新中国成立后,核桃生产列为木本粮油,得到大力发展。1964年,蒲县山中公社白家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明茹(女)首次在全县建立万亩核桃园,一举改变了山中公社农民贫穷落后的历史。王明茹因年年坚持种植核桃,并以此为突破口,带领全体村民大搞植树造林,王明茹曾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外,王明茹多次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省劳模,原任省委书记李立功多次接见这位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并多次到白家庄村考察指导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批斗王明茹,说她只抓核桃,不抓革命。王明茹在批斗会上不低头,高声呼喊:“栽核桃还能栽出资本主义?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老子就是不信这个邪!”第二天,王明茹又带领群众整修核桃园。1984年,白家庄村人均四亩核桃,成为全县核桃栽植生产之最。2007年10月22日,蒲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优质核桃产业的实施意见》(蒲政发【2007】114号)文件。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努力打造“蒲县核桃”市场品牌,全面推进核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把蒲县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蒲县兴农核桃专业合作社和正茂核桃综合加工有限公司被县政府列为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10月,“养益核桃”荣获临汾市首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名牌产品奖。2007年10月22日,“养益”商标荣获临汾市知名商标,到201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成为蒲县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蒲县马铃薯

洪洞有“莲花城”之称,县城东有护城河与玉峰山相连,南隔洪安涧河与坂里坡相望,西、北均为水田,旧时四周种植莲菜,盛夏,叶联成璧,点缀着朵朵白莲、红莲、莲蓬,叶下潜着金鲤、鲶鱼、虾蟹。远远看,似乎将整座县城托起,宛若仙境。洪洞“水包座于莲花城”,俗有洪洞莲菜与别地异样,多一个眼之说,这里生产的莲藕肉质肥嫩,白净滚圆,口感甜脆,利于存放,生食堪与梨媲美,系山西省洪洞县主要土特产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名扬三晋。清道光年间,寿阳祁宿藻在玉峰书院为讲席,他是道光十八年进士,曾官至江宁布政使,其兄祁隽藻为嘉庆十九年进士,曾官至大学士衔礼部尚书,诗古文词,卓然成家,为当时著名文人,亦为大槐树移民后裔,兄弟二人游洪洞后,互赠诗各一首,其兄诗内有“莲花好城廓,槐树旧村墟”之句,其弟在《故乡吟》一诗中也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花渡”。此两诗传诵一时,为当时文人名流所乐道,人们也就称洪洞为莲花城了。

大宁西瓜

大宁西瓜,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品质优良。西瓜在大宁种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大宁县地处山西省吕梁山南端,黄河东岸,四面环山,形如盆地,海拔最低为481米,最高为1791米,土壤肥沃,为地带性褐土。气候温和,日照平均值为2466.7小时,昼夜温差大,极适合西瓜种植。加之大宁昕水河纵贯全境,水资源优势更是邻县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大宁“小金殿”西瓜的美誉。关于“小金殿”的渊源还有一段当地人人皆知的佳话。相传唐王李世民因宫廷争斗躲到民间逃难,跋山涉水来到今天的大宁境内。唐王为了逃命,三天三夜滴水未进,此时的他早已是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可初到此地,举目无亲,又到哪里去填饱腹中之饥呢?唐王抬起头向远处望了望,隐约间见远处有一片惹人的翠绿色。唐王朝着那片绿色走去,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片刚刚成熟的西瓜地。虽是盛夏之际,但个头奇大的西瓜似乎在瓜蔓的庇护下仍能让人感觉到丝丝凉意。唐王见到如此清爽之物,赶紧摘下一颗打开,只见瓜瓤通红,汁水外溢,忍不住咬了一大口。甜而清爽的滋味瞬时间征服了唐王的味蕾,令其欲罢不能。吃饱之后唐王顿觉神清气爽,神采奕奕地自语道:人间竟有如此爽口果实,实乃我大唐之昌盛象征也。待到离开瓜地时,唐王才发现下肚的大个西瓜足足竟有3个!为了感谢西瓜的救命之情,唐王随手将贴身玉佩埋在了瓜地。后来纷争平息,唐王回朝后特封大宁为:盛唐小金殿。封大宁西瓜为:小金殿西瓜,并下旨大宁西瓜年年作为朝廷贡品。直到解放初期“小金殿”西瓜的美名依然名扬万里。 按此有据可考的记载推算,山西大宁种植西瓜的历史,至今已有640多年,由此可见大宁西瓜,早在元代就已经是闻名遐迩;据明万历21年(公元1543年)大宁县令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中记有“农历六月宛平县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荐新供西瓜15个……”的记载,说明大宁西瓜不仅早在元代就已经作为贡品向皇室进贡,到了明代又列为必供祭品。到了清代,沿袭旧制大宁西瓜更是名声大噪……大宁西瓜外观独特,瓜体个大,翠绿色瓜皮上嵌有清晰花纹。皮薄肉脆,见刀口裂,浓甜的汁水顺刀而下。瓜内尽是通红沙瓤,点缀几颗黑色籽,吃起来甘甜清脆,口感独特。1995年,在山西省农业厅举办的西瓜大赛上,大宁西瓜单个重量达47斤,荣获“瓜王”称号。2005年,在临汾市首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上,荣获优质农产品奖。

蒲县文化遗产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