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木乡特产手信 ...更多

宜春苎麻

类别:棉麻蚕桑 产品名称:宜春苎麻 登记证书编号:AGI01689 农业部公告号/时间:第2277号(2015.7.22) 人文历史简介: 苎麻俗称“中国草”,其纤维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纤维。苎麻纺织品具有导汗、透湿、快干、抗菌、穿着凉快舒适等特点。宜春苎麻的栽种和临盆有2600多年的汗青,袁州区的夏布(以苎麻为重要原料)以“柔嫩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饮誉海表里,是全国有名的“夏布之乡”。宜春市苎麻栽种面积达5万亩,有苎麻加工企业51家,行业从业职员20余万人。2013年10月,中国麻纺行业协会授予宜春市“中国苎麻汗青名城”称号,使宜春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同时,宜春市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被授予“中国苎麻袜临盆基地”和“中国苎麻文化博物馆”称号

宜春大米

宜春自古就有“农业上郡”、“赣中粮仓”之誉,自然条件、土壤土质以及精耕细作的耕种方式让其生产出的优质大米具有先天优势。袁州区有优秀的富硒资源,富硒土壤面积288万亩,占全区国土面积76%。富硒和绿色成为“宜春大米”的天然标识。

袁州茶油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早在1958年,袁州区就获得“全国先进油茶之乡”的殊荣,成为当地几代油茶种植者的骄傲。袁州区土层深厚肥沃,气候优越,具有适宜油茶生长的独特自然环境,当地所产茶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

柏木乡文化遗产 ...更多

万载罗城手工扎粉为万载知名特产之一,它以色白如银、条素柔韧、入口爽滑而著称。其加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其主要产地在罗城镇泰溪河两岸的黎明村、罗城村,黎明村上碓、辛家两个自然村是其发源地。这两个村庄座落在美丽的泰溪河畔,有一间12个碓臼的水碓房,其侧又有大片河滩,便于晾晒扎粉,这里既是罗城扎粉的发源地,又是罗城扎粉最有名的产地。...

袁州夏布的生产起于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经过世代袁州人民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袁州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质地“柔软润滑,平静如水,轻如罗绡”而闻名海内外。在古代粗麻布为奴隶、平民穿用,细麻布如同丝绸为高贵品种,供贵族使用。袁州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曾列为朝庭贡品,是一种纯手工的“绿色天然环保”土特产品,为“袁州三宝”之一,不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要,还可出口创汇。袁州夏布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的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的特征,为中国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渐显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也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一直传承至今。在宜春,每逢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都会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并声名远播,宜春因而有了“月都”的称谓。经过传承发展,中秋拜月民俗活动既体现祭拜,又凸显了宜春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仪式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请月。表现人们用纯洁的心灵,庄严迎接象征祥和的明月在月之都升起。2、祭月。表达人们纯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心底的企盼。3、拜月。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宜春“月亮之都”的称呼已为社会广泛认可,中秋拜月更是逐渐演变成了本土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在宜春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并已成为“中国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呵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将其不断传承光大。...

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别是该市袁州区天台镇一带经久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它发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树、香樟树、株树、油茶树、梓树等木材及树根为材料,匠心独运,甄别构思,用锤子、锯、凿子、圆铲、刨子、雕刀和钻子等工具进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种工艺品,其中以傩面具、历史人物肖像、家居装饰最为见长。它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宜春民间工艺美术沃土育出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