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大沽古教花灯

  • 项目编号:
    4-Ⅹ-13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年青人。按时间推算,项目从起源到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在“文革”时期曾经停止了十年。

项目从起源至今,其传承区域以古教村口为主,大沽村的仙石下、何脑、蝴蝶再等地也有传承,其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与古教一致。

古教花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是当地人为纪念自己所崇拜的人,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从项目中所使用的话语到活动全过程,几乎是“当地化”,和外界雷同的较少,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同时有一定的艺术表演的特征,从其花灯表演的队形、步伐和举灯人的神彩来看,有舞台表演的痕迹,可以看作是舞台艺术形成的前奏,另:其花灯的制作造型古朴,富有较高美感,有一定的艺术学价值。;同时该项目对当地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这一表现形式流露的内容中看,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内容要求的;二是该项目传承地中的群众将其活动列入了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中的最为主要项目之一。

历史渊源

既村中夏姓族谱记载,“道光一十三年,是年古教大旱”。古教及周边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大旱。既当地老人说,他们的祖辈告诉他们,那时村中无法耕种,村中连吃水都要到永丰江霞的黄泥湾的山塘中去取。而且因为担心旱情进一步恶化,当地族长只给前来取水的人每人一担。一段反应当时灾情的民谣流传至今:“落雨靠上莫骂天,记得道光十三年,一两黄金三升米,饮水吃米似油盐”。相传,村子里当时因为灾荒,村民非常不安,村子里各种各样的鬼怪传说疯起。村民都躲在家中不出门,食物也非常奇缺。这时,村子里开始有人生怪病,病人浑身无力,狂燥不安,夜不能寐。到了这年的深秋季节,山外的他乡来了一个刘姓年轻人,他和媒婆一起来到这个村子察家(看亲),见这么一个大的村子里大白天里竟然死寂一片,连走动的人也不见,便觉得好奇。刘姓年轻人要娶的是一个夏姓姑娘,到了老丈人家,知道事情的原由。便到村子的四周察看,之后找到村里的族长,说村子里有人得罪了龙王,龙王不管这个村子了,现在村里恶煞横行。所以,全村人要吹吹打打,锣鼓喧天,请龙王前来,保佑村子风调雨顺。这个年轻人找来稻草,扎成龙的形状,在一大枞松树脚下设了佘公神位,并让村人建成一个临时佘公庙,并让村人举着稻草龙进行祭拜。于是,全村人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过去在村子里是从未有过的。这场祭祀每夜进行,到了初冬季节,说也奇怪,村子里人们的病竟慢慢地好起来,不久天还真下了一场透雨。年轻人便从山外引来了冬季作物种子,村里人开始栽种,这也是这个村子栽种冬季作物的开端。随着各种冬季菜蔬长出,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临近过年的时候,刘姓年轻人再次来到这个村子,带来了各色的纸张,教授村人学做花灯,并在花灯上写上毛笔字,并让村人做好了汉帝庙。道光十四年正月初一起至元宵日,刘姓年轻人教授村人在庙中进行祭祀活动,并举着花灯到村民家中上户的祝福活动。同时要村里人读书写字,以便每年能够写字敬神。从此,村子里有了玩花灯和祭祀活动,村里读书写字的观念也不断培养起来。

村人对刘姓年轻人非常敬爱,在他成亲的日子,全村人恋恋不舍送别他。后来年轻人和他妻子再也没来过村子里。据说这个青年后来英年早逝,村人无不痛惜。后来听说山外在敬“清源祖师”,村人听了觉得是在敬这位刘姓年轻人,于是,他们在汉帝庙的众祖师的旁边,塑了一蹲小雕像,将其叫做为“青年祖师”。每年对其进行奉供祭祀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