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烧麦】名单大全

烧卖,又称烧麦、肖米、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在日本称作焼売,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小吃。这种面食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品种繁多,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


烧麦起源于元代初期,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商途茶馆。到清代已经通过晋商传到京津等地,称为“捎卖”。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出现后,“归化城烧麦”为京津地区吸引食客的招牌。


呼和浩特是拥有400多年建城历史的塞外名城。早年间,呼和浩特地区的烧麦仅茶馆售卖,茶客饿了需补充吃食。而茶馆是清雅之所,不得有稠油浓烟,便备清蒸薄饼,小菜由茶客自带,将茶客带来的肉菜,卷在饼中加热即食。茶馆仅收取薄饼的成本钱。久而久之,茶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薄饼的分量计价,“捎卖”就此诞生。因此,正宗烧麦馆子是按皮的重量计价。


民间叫得贴切,文人叫得素雅



稍麦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末高丽版《朴通事谚解》中:“这衙门更是好汤食。可知每日两个羊为头儿,软肉薄饼吃了,又吃几盏酒之后,吃稍麦粉汤,却痴棋子,或是淡粥。”此书是当年高丽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可谓当时的一部民俗通史。


乾隆年间,戏曲作家李斗曾在《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中描述:“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那时,稍麦已经是一种大众认同的传统名吃了。与李斗同时代的杨米人,也曾在《都门竹枝词》中提到:“稍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可见,稍麦跟馄饨一样,已经成为当时百姓的“硬早点”。后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也在诗中提过稍麦。在题为《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鹿苑》的诗中,曹寅回忆了宫廷宴席上的场景:“黼帐行开稍麦宴,鑾舆高出晾鹰臺。”这足以证明,稍麦不但是民间美食,也是帝王眼中珍馐。


民间美食家认为,稍麦和涮羊肉一样,是在战争年代产生的“军用食品”,源起于元大都,起初名为烧卖,有“烧熟了就卖”之意。有意见认为,稍麦由包子演化而来,只不过包子捏褶封严,而稍麦敞口,褶呈梅花状,所以有的地方还叫烧梅。


老北京名店云集,且集合全国各处美食所长。北京的老字号烧卖馆中,最为知名的就是位于前门的“都一处”和东四大街的“老明华”烧麦馆。清朝时,北京的很多烧卖馆,都纷纷挂“正宗归化城烧卖”招牌揽客,这也暗暗地指向稍麦的正宗产地: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名)。


早年,在归化城,稍麦是茶坊的点心,最初在挨老城门的几家店里卖。那时边贸热络,开城门交易时,商贩得听钟点儿。没到时辰的话,客人就坐到茶坊喝茶等开门,干坐喝茶无趣,就琢磨吃点什么。开始是客人自带干粮,请茶房烘热。为了方便操作,也避免弄错各家食物,店家就提供薄饼,将客人的干粮包起来上笼屉蒸,包时敞口露馅,吃时各拿各的,店家捎带挣几个薄饼钱。渐渐有掌柜看出了商机,干脆按此式样做点心,“捎带着卖”。《绥远通志稿》就曾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 看来,现在内蒙古各地所卖的稍麦,正宗叫法应为“捎卖”。



包装来包装去,还是稍麦大众



尽管在很多名家的诗文中,稍麦一直都保持着文雅的称号,但清代著成的菜谱《调鼎集》中,就把稍麦叫成“烧卖”,而且馅料繁多,不但有荤馅儿的,还有豆沙馅儿、油糖馅儿的。


但捎卖作为点心传入中原,尤其是被吃红以后,文人们觉得不雅,所以明清好多小说写作“烧卖”。比如《金瓶梅》中就写到:“西门庆只吃了一个包儿,呷了一口汤,因见李铭在旁,都递与李铭下去吃了。那应伯爵、谢希大、祝实念、韩道国,每人吃一大深碗八宝攒汤,三个大包子,还零四个桃花烧卖,只留了一个包儿压碟儿。”明代文学家洪楩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中亦然:“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在《朴通事谚解》中,“稍”和“捎”实际上是通用的。比如书中有一段教高丽人在饭馆里说汉语的文:“有甚麽饭?“官人们各自说吃甚麽饭。羊肉馅馒头、素酸馅稍麦、匾食、水精角儿……”即为“稍”但说到寄家信这种琐事时,“捎”就变成了“稍”:“你几时来?大前日来。”“我家里书信有麽?稍将来了。”而且,这种用法在书中频繁出现,不胜枚举。


至于稍麦的“麦”,《朴通事谚解》这样注释: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作“卖”,想必也是混着用字。


如此梳理的话,捎卖最贴近百姓生活,稍麦、烧麦或烧卖、,都是一种文雅的称谓罢了。另也有“稍美”的叫法,也都是招揽顾客的文字门面罢了。


在商务印书馆于193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中,黎锦熙就标注:“烧卖,食品名……亦作烧麦。”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标注为:“烧卖……俗误作烧麦。” 


在去年11月,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颁奖典礼上,包头的“背头稍麦”就成为代表内蒙古的金牌旅游小吃,这也从较高层面,将“稍麦”定为今时的大众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