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铁观音

2020新茶安溪铁观音茶叶特级浓香型散装兰花香乌龙茶礼盒装共500g 【在售价】118.00 元 【券后价】68.00元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安溪铁观音属乌龙茶(又称青茶),以精湛传统的工艺制作,具有独特的“观音韵”而著称于世,产品色泽乌润,富有光泽,条索肥壮、卷曲紧实、沉重似铁,具有“青蒂绿腹蜻蜓头”的外形;汤色金黄或橙黄明亮;香气清香悠长;滋味醇厚甘鲜,饮之口中生津、齿颊溢香,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称。

安溪铁观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乌龙茶类,为安溪乌龙茶类代表品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安溪铁观音属于半发酵茶类。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2010年以“十大名茶之首”亮相上海世博会。
      福建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安溪铁观音2011年安溪茶叶协会决定,由安溪县饮香茶叶专业合作社栽培。
      安溪产茶始于1725年。在宋、元时期,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到明代产茶稍盛,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乌龙茶。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当时安溪茶农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茶树良种铁观音树势不大,枝条披张,叶色深绿,叶质柔软肥厚,芽叶肥壮。采用铁观音良种芽叶制成的乌龙茶也称铁观音,因此,“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名。
      铁观音问世后,迅速传播到周边的虎邱、大坪、龙涓、芦田、尚卿、长坑等乡镇,因其品质优异,香味独特,各地相互仿制。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安溪人张乃妙、张乃乾兄弟将铁观音传至安溪铁观音台湾木栅区。并先后传到福建省的永春、南安、华安、平和、福安、崇安、莆田、仙游等县和广东等省。这一时期,安溪乌龙茶生产技术也不断向海外广泛传播,铁观音等优质名茶声誉日增。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特别是其生产了乌龙茶中的珍品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产地环境

 

安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出铁观音,种质栽培在安溪境内十分稳定,茶叶品质有独特的“音韵”。其主要因子为:

一是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安溪地处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山脉大部分西南走向;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600- 32米;地貌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其间;境内西部属中、低山地带与东部的丘陵地带,构成了内、外安溪之分。

二是有优良的土壤质地。山地土壤母质以硅质花岗岩和火山岩为主;海拔在700米以上以黄红壤和黄壤为主,海拔在700米以下以红壤为主;土壤质地疏松,矿物质元素丰富,特别是土壤中锰、锌、钼含量较高;

三是有优异的品种属性。铁观音特有的品质特征是“音韵”,这是其它品种所不能形成的,在品质影响诸多因素中,品种特征是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四是有特殊的制茶气候。安溪属于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1℃,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由于地理特征原因,一方面在茶树生长期间,境内昼夜温差大,有利鲜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另一方面,恰在每年5月初夏和10月秋时,来自漳州平原的偏西北风与泉州港的东南风在境内交汇混流,形成白天温暖夜间凉爽的北风天气候特征,此时,正是采制铁观音春茶和秋茶的好节气。 

五是有精湛的制作技艺。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严谨、技艺灵活、工序复杂。茶农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精湛技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鲜叶等因素,灵活运用“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技术。
     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年平均气温15—18度,无霜期260—324天,年降雨量1700—1900毫米,相对湿度78%以上。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PH值4.5—5.6,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感德镇荣获中国铁观音第一镇之称号,海拔较高,属内地带,高山地理位置及气候独特。

      2007年,龙涓茶叶崛起,成为安溪铁观音的“后起之秀”。龙涓乡土地辽阔,基地可以建设得有规模,便于规范化管理。龙涓全乡林地面积35.76万亩,境内有半林、水云波两大林场,森林覆盖率68.5%。

荣誉

      1986年10月,在法国巴黎获“国际美食旅游协会金桂奖”,被评为世界十大名茶之一。
      1995年3月,安溪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2001年,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并被农业部、外贸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示范区”。
      2002年,被农业部确认为“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
      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国家列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7月,安溪铁观音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6年1月,“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008年,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月德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上,安溪铁观音拿得第一位。
      2010年,安溪铁观音正式进驻世博会。
      2013年,共有12家福建省安溪县茶厂获得质检总局批准使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专用标志。

历史人文

故事传说



      相传, 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儿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条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条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间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边圣泉岩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并传授乡人,乡人称茶为圣树。元丰6年(1083),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普足大师于清水岩,他建寺修路恩泽于乡民,他听说圣茶的药效,不远百里到圣泉岩向乡民请教种茶和做茶,并移栽圣树。一天,普足大师(清水祖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前往圣树准备采茶,发现有一只美丽的凤凰正在品茗红芽,不久又来有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他眼见此情景,非常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清水祖师回寺做茶,用圣泉泡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

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和印纹陶片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安溪就有人类生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建县,并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县。宋宣和三年(1121),取溪水安流之意,改清溪县为安溪县。安溪山多泉甘土赤,气候温和湿润,茶树良种繁多,制茶技艺精湛,茶叶品质优良,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者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种茶始于唐朝末期,当时翰林学士韩偓有诗曰:“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开先县令詹敦仁在五代时受“龙安岩(今龙门乡溪内村)悟长老惠茶,作此代简:泼乳浮花满盏倾,余香绕齿袭人清。宿醒未解惊窗午,战退降魔不用兵”。宋代,清水岩有“……鬼空口宋植二、三株(茶树),其味更香,其功益大”(《清水岩志》)记载:“茶明于清水,又名于圣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宋代,在安溪县境内种茶已十分普及,直至明清时期,安溪的茶叶生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有了较大的名气。

      从南北朝生产的茶叶直至半发酵乌龙茶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茶类的产生发展和从古人的咀嚼鲜叶、生煮美饮、晒干收藏、蒸青造形到制造龙团凤饼,直至炒青散茶的这一过程,从我国单一的绿茶类发展至半发酵的乌龙茶类,都是福建历代祖先辛勤探索、勤劳智慧的结晶。福建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约在明末清初创造性地率先在我国创制了特种茶----半发酵乌龙茶,这不仅代表了一个新茶类的产生,丰富了我国茶类的生产,而且在制茶技术上突破了以往历史上鲜叶采下后先杀青而后再揉捻、烘焙的传统工艺,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茶叶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同时也证明了福建先民是我国茶类发展史上又一辛勤的躬耕者,也为后期发展乌龙茶生产、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之“茶之祖”。

      安溪县先生产绿茶后生产乌龙茶,是符合我国古代制茶工艺发展演变史的客观规律的。如果说半发酵乌龙茶的发明是中国及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那么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公元1725-1736年)安溪发现了铁观音,并创造了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则可以说是茶叶界的一大神奇。而后三百年间,安溪茶农一直以鲜叶经摇动磨擦可形成自然花香味为基础,从偶然到必然,从简易到成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长期以来,安溪茶农十分重视制作加工技术的研究,逐步掌握了一套传统独特的制茶工艺。现今的安溪铁观音采用的原料是铁观音树种的嫩梢,制作上综合红茶和绿茶的工艺特点,经“三大阶段、十大工序、六十四个环节”精制而成,工艺独特,技术精湛,这是其它产茶区所无法比拟的。如今,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正随着勤劳朴素又富有聪明才智的茶乡人民的不断创新而步步升华。尤为可喜的是,这一有着300年传承历史的制作技艺,2008年6月出现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这意味着这项颇为传奇的制茶技艺,从此将得到更为妥善的传承和保护。

      制作优质精品铁观音必须具备“天、地、人、种”四个要素。天,指适宜的气候环境,在天气清朗,昼夜温差较大,刮东南风时制作者最佳;地,指纯种铁观音茶树,适应茶树生长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茶雷锋海拔高程,并得到精心培育;人,指精湛的采制技术;种,指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不仅茶树独特,而且作为半发酵茶,其制作技艺也十分严谨和精妙。经过300年来的传承,目前形成的传统制作工艺有三大阶段共10道主要工序,这些工序形成于安溪茶农长期制茶实践的积累和优化,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阶段即:“做青、炒青、揉烘”,10道主要工序依次为:鲜叶采摘、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干燥等。

      鲜叶采摘。安溪铁观音鲜叶的盛装工具用的是竹子纺织而成的茶篓。这种茶篓通透性良好,能够保持安溪铁观音鲜叶的鲜灵性。安溪铁观音的鲜叶一般采驻芽(中开面)2-3叶,以3叶为佳;此时鲜叶成熟适中,均匀一致,鲜灵性强。采摘时间一般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时的鲜叶质量最好,采摘时手用力不能过猛,以防鲜叶受损,且不要将鲜叶长时间置于背篓或袋子中,应及时运回初制厂房并放在阴凉处,同时轻轻翻松鲜叶。

      晒青。安溪铁观音晒青的工具采用的是竹子纺织而成的圆形工具,俗称“笳篱”。晒青的主要作用是利用阳光热能使鲜叶蒸发部分水分,促进“发酵”,消除部分青草气。晒青时,将采摘回来的鲜叶薄薄地摊在专用的笳篱上,每篱的鲜叶重量大约0.75公斤,晒青一般在下午4点以后进行,此时阳光比较轻柔,不至于烧伤鲜叶,整个晒青的历时约30分钟。晒青程度因不同季节而不同,如春茶可以重晒一些;夏暑茶则可以晾代晒;鲜叶含水量较高的可以重晒,含水量较低的一般应轻晒;而较嫩的鲜叶宜在弱光下保持较长时间晒青,较老的鲜叶则宜在强光下保持短时间晒青;另外,如果是北风天,可考虑重晒一些,大风天则可以轻晒一些。

      凉青。晒青完成后,将晒青叶均匀地摊放在笳篱上,每篱约1公斤,静置于凉青架(凉青架应放在通风透气阴凉的地方)。凉青的目的是散发鲜叶的热量,均匀分布鲜叶水分,降低鲜叶的化学反应速度,使鲜叶更有活力。凉青时间一般是1.5小时。

      摇青。摇青是安溪铁观音茶品质特征形成的最关键工序,也是最能体现制茶者制茶技术高低的环节。大家在品尝安溪铁观音时,能够闻到自然花香,能够尝到浓醇鲜爽且饱满回甘的味道,其主要成份都是在这个工序中形成的。摇青的整个过程一般要历时12-15个小时,其主要做法是将凉青后的鲜叶装入摇青机,投叶量一般以装机容量的1/3左右。摇青的目的是经过4-5遍的反复“摇动”,擦破安溪铁观音的叶子边缘细胞,加速叶片氧化发酵,挥发青草味;同时改变水份散发方式,促进茶叶“走水”,并为安溪铁观音茶叶香气和滋味的内在成分的形成提供外力作用。摇青的程度一般掌握到叶面转黄、亮,叶薄部分变红,叶片挺硬,青气退为宜。每一遍摇青完成后,还要将鲜叶再放入笳篱中,让鲜叶在静置的过程中重新分布水分。

      杀青。杀青使用的是杀青锅。杀青时,需要将杀青锅的温度上升至230℃-260℃,将摇青后的茶叶放入锅中,用手或者木铲进行翻炒,杀青时可以听到清脆和频繁的“啪、啪”细胞爆裂声。杀青时,通过高温迅速破坏鲜叶中一些酶的活性,固定摇青工序已形成的品质,并促使鲜叶中一些芳香物质的挥发,同时散发鲜叶中的水分。杀青时应掌握好锅的温度,一般温度应先高后低、高温短时;杀青程度必须以杀红、杀透、杀匀为原则,待杀青叶转为暗黄绿色,折梗不断,嗅之有熟香气味为适度。时间一般控制在6分钟左右。

      揉捻。揉捻使用的工具是揉捻机。这道工序主要是为安溪铁观音的塑形做准备,经过杀青后的叶子,趁热在揉捻机中通过揉搓、挤压,会发生皱褶,并挤出茶汁,卷曲成条。操作时,杀青叶投入揉捻机中,操作者通过摇动揉捻机达到使叶子挤出茶汁(形成色泽乌油润)和成条的目的。

      包揉。这是安溪铁观音特殊的塑形工艺。在包揉工序中,操作者用特制的茶巾或茶袋将茶叶包裹起来,采用“揉、压、搓、抓”等动作,使茶条圆结、紧实,同时,进一步摩擦叶细胞,加速非酶性氧化,使茶叶砂绿油润,并增浓茶汤。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手工式的包揉。用机械化的包揉采用的是机械速包机和平板机交替进行。包揉工序还分为初包揉和复包揉,这也就是说安溪铁观音最终的成形并不是通过一遍的包揉就行的,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包揉才能达到安溪铁观音颗粒紧结重实的效果。而包揉则与最后一道工序烘焙交替进行。

      烘焙。这道工序也称为干燥工序。主要目的是蒸发水分,形成香气和滋味;同时在与包揉交替进行时可以增强茶叶的可塑性,便于包揉成形。烘焙用的传统工具是焙笼,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烘焙工具,烘焙时,在焙笼的下方放有加热的木炭,上方则放置茶叶,经过包揉、烘焙交替进行4~6次后,形成安溪铁观音紧结、沉重、弯曲、螺状的外形,将茶叶中的水分烘焙至完全足干至6%后(毛茶刺手,梗一折就断),就完成了一泡安溪铁观音毛茶的制作。安溪铁观音毛茶制作完成后,可以作为清香型的茶叶产品直接销售,也可以经过精制加工成为浓香型的茶叶产品再上市销售。

      制作出来的优质铁观音茶,从外形方面看:条索卷曲、壮结、沉重;色泽砂绿鲜润,红点分明;从内质方面看:汤色金黄明亮,清澈;香气馥郁持久,音韵独特;茶汤滋味甘醇鲜、爽口饱满;叶底肥厚软亮。

      安溪铁观音是“天、地、人、种”四者合一的天赐佳品,有“好喝不好制”、“一种带情绪的茶叶”之说,虽然经过30多个小时繁琐的制作工序,但要真正制作一泡优质的安溪铁观音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有好的鲜叶质量、好的天气情况、好的制茶小环境,而且还要有好的制茶技术,甚至是制作者当天心情如何也有关联,几项因素缺一不可。

      由此,安溪铁观音于人扑朔迷离的香气和耐人寻味的“观音韵”,其每一缕香气,每一滴茶汤都凝聚着大自然的恩赐和聪明智慧的结晶,真可谓是“天下香茗数不清,安溪铁观音数第一”。


   安溪铁观音茶艺,作为一种示范性表演,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讲究融自身修养与茶文化之精华为一体。在品饮名茶之神韵的同时,追求人与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崇高享受。

     安溪铁观音茶艺表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是茶艺之本。展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即茶艺之韵。呈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为茶艺之德。意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乃茶艺之道。创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基本程序

     安溪铁观音茶艺的基本流程共分为十六道程序,具体为:神入茶境、展示茶具、烹煮泉水、沐霖瓯杯、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敬奉香茗、鉴赏汤色、细闻幽香、品啜甘霖。

     具体步骤如下:

     1.神入茶境 表演者在沏茶前应以清水净手,端正仪容,以平静、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备好茶具,聆听中国传统音乐,以古筝、箫来帮助自己安静心灵。
     2.展示茶具 安溪盛产竹子。茶匙、茶斗、茶夹、茶通是竹器工艺制成的,是民间传统惯用的茶具。茶匙、茶斗用于装茶,茶夹用于夹杯洗杯。炉、壶、瓯杯以及托盘,号称“茶房四宝”,遵循安溪传统加工而成。安溪茶乡有历史悠久的古窑址,在五代十国就有陶器工艺,宋朝中期就有瓷器工艺。茶房四宝不仅泡茶专用,而且有较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用白瓷盖瓯泡茶,对于放茶叶、闻香气、冲开水、倒茶渣等都非常方便。
     3.烹煮泉水 沏茶择水最为关键。水质不好,会直接影响茶的色、香、味,只有好水好茶味才美。冲泡安溪铁观音,烹煮的水温需达到100℃,这样最能体现铁观音独特的香韵。
     4.沐霖瓯杯 “沐霖瓯杯”也称“热壶烫杯”。先洗盖瓯,再洗茶杯,这不但能提升瓯杯的温度,又清洁卫生。
     5.观音入宫 右手拿起茶斗把茶叶装入,左手拿起茶匙把名茶铁观音倒入瓯杯,美其名曰“观音入宫”。
     6.悬壶高冲 提起水壶,对准瓯杯,先低后高冲入,使茶叶随着水流旋转而充分舒展。
     7.春风拂面 左手提起瓯盖,轻轻地在瓯面上绕一圈,把浮在瓯面上的泡沫刮起,然后右手提起水壶把瓯盖冲净,称“春风拂面”。
     8.瓯里酝香 茶叶下瓯冲泡,需等待一至两分钟,才能充分地释放出独特的香和韵。冲泡时间太短,色香味发挥不出来,冲泡时间太久会“熟汤失味”。
     9.三龙护鼎 斟茶时,把右手的拇指、中指夹住瓯盖的边沿,食指按在瓯的顶端,提起盖瓯,把茶水倒出。三个指称为三条龙,盖瓯称为鼎,称“三龙护鼎”。
     10.行云流水 提起盖瓯,沿托盘上边绕一圈,把瓯底的水刮掉,防止瓯外的水滴入杯中。
     11.观音出海 “观音出海”在民间称为“关公巡城”。就是把茶水依次巡回均匀地斟入各茶杯里,斟茶时应低行。
     12.点水流香 “点水流香”在民间俗称“韩信点兵”,就是斟茶斟到最后,把瓯底最浓部分,要均匀地一点儿一点儿滴到各茶杯里,达到浓淡均匀、香醇一致。
     13.敬奉香茗 茶艺小姐双手端起茶盘彬彬有礼地向各位嘉宾、朋友敬奉香茗。
     14.鉴赏汤色 品饮铁观音,首先要观其色,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名优铁观音的汤色,清澈、金黄、明亮,让人赏心悦目。
     15.细闻幽香 闻闻铁观音的香气,那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桂花香,清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16.品啜甘霖 品啜铁观音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当呷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送入喉中,顿时会觉得满口生津,齿颊流香,六根开窍清风生,飘飘欲仙最怡人。

安溪铁观音质量技术要求

5、成品茶的质量要求

5.1 感官品质要求

通用要求 产品应品质正常,无异味,无霉变,无劣变;应洁净,不着色,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得夹杂非茶类物质。

清香型安溪铁观音感官指标

 

 

项  目

级      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外  形

条索

肥壮、圆结、重实

壮实、紧结

卷曲、结实

卷曲、尚结实

色泽

翠绿润、砂绿明显

绿油润、砂绿明

绿油润、有砂绿

乌绿、稍带黄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细嫩梗

尚净、稍有细嫩梗

 

内  质

香气

高香

清香、持久

清香

清纯

滋味

鲜醇高爽、音韵明显

清醇甘鲜、音韵明显

尚鲜醇爽口、音韵尚明

醇和回甘、音韵稍轻

汤色

金黄明亮

金黄明亮

金黄

金黄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余香高长

软亮、尚匀整、有余香

尚软亮、尚匀整、稍有余香

稍软亮、尚匀整、稍有余香

浓香型安溪铁观音感官指标

 

 

项  目

级      别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外 形

条索

肥壮、圆结、重实

较肥壮、结实

稍肥壮、略结实

卷曲、尚结实

稍卷曲、略粗松

色泽

翠绿、乌润、砂绿明

乌润、砂绿较明

乌绿、有砂绿

乌绿、稍带褐红点

暗绿、带褐红色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稍整齐

欠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嫩幼梗

稍净、有嫩幼梗

欠净、有梗片

 

内 质

香气

浓郁、持久

清高、持久

尚清高

清纯平正

平淡、稍粗飘

滋味

醇厚鲜爽回甘、音韵明显

醇厚、尚鲜爽、音韵明

醇和鲜爽、音韵稍明

醇和、音韵轻微

稍粗味

汤色

金黄、清澈

深金黄、清澈

橙黄、深黄

深橙黄、清黄

橙红、清红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明、有余香

尚软亮、匀整、有红边、稍有余香

稍软亮、略匀整

稍匀整、带褐红色

欠匀整、有粗叶及褐红叶

5.2 理化指标

 

项目

水分≦

碎茶≦

粉末≦

总灰分≦

指标

7.5%

16%

1.3%

6.5%

 

5.3  污染物限量指标和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指标

 

序号

项        目

指标(mg/kg)

1

污染物限量

≤5

2

稀土

≤2.0

3

农药残留最大限量

六六六

≤0.2

4

DDT

≤0.2

5

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

≤20

6

溴氰菊酯

≤10

7

氟氰戊菊酯

≤20

8

氯菊酯

≤20

9

乙酰甲胺磷

≤0.1

10

杀螟硫磷

≤0.5

11

苯醚甲环唑

≤10

12

草甘膦

≤1

13

除虫脲

≤20

14

硫丹

≤10

15

噻嗪酮

≤10

16

杀螟丹

≤20

17

灭多威

≤3

18

草铵膦

≤0.5

19

哒螨灵

≤5

20

丁醚脲

≤5

21

吡虫啉

≤0.5

22

多菌灵

≤5

23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

≤1

24

甲氰菊酯

≤5

25

联苯菊酯

≤5

26

噻虫嗪

≤10

27

氯氟氰菊酯和

高效氯氟氰菊酯

≤15


证书持有人:
安溪县茶业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