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竹山茶

双柏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民国摩刍县地志》记载:“摩邑宜茶之地甚多,如城外之苍山,妥甸之老黑山,雨竜之土封山麓、白术山麓,乌上法脿街附近各处,极适种茶”。1942年法脿人姚兴存从景东县引进云南大叶种茶,在法脿镇白竹山进行种植取得成功;《双柏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鄂嘉有零星种植茶树,建国初期,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倡导扶持发展茶叶生产。1958年法脿公社抽调一批青年开发白竹山种植茶叶,带动了白竹山茶的生产发展”;经近70年的驯化栽培,形成了白竹山茶的特有品质。 白竹山茶是双柏县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产地素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美称,该区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日照短且多雾,无霜期长,森林植被好,茶树萌芽早,生产周期长;种植品种为云南大叶种茶群体种,茶树生长旺盛,芽壮毫丰、叶大质软、持嫩性好,茶叶的茶多酚、咖啡碱等内含成分高,形成了甘醇回味,经久耐泡的特有品质;曾任楚雄州副州长的李家龙同志到法脿镇白竹山茶叶基地视察时,为白竹山茶题词—“深山瑰宝、虎乡珍品”,对白竹山茶给予了高度评价。 白竹山茶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管理经验丰富,生产工艺日臻成熟,摸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生产加工方式,形成了系列名优品牌产品。其中白竹山茶的“云雾龙爪”参加了1995年11月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荣获银奖;1999年3月白竹山茶 “碧螺春”、“白竹银毫”被《中国云南名茶大观》收录;在2002年6月云南省第二届茶叶交易会名茶评比中“碧螺春”荣获金奖,“白竹银毫、云雾茶”获得银奖;在2000-2002年连续三届“云茶杯”评比中“白竹银毫、碧螺春”双双荣获“云茶杯”金奖,并认定为云南名茶;2005年“白竹山”品牌被农业部、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优秀知名品牌;2008年1月白竹山“云雾茶”被中国名优名牌产品推广中心认定为中国名优产品。白竹山茶中的“白竹山”品牌于1994年10月、“喜郎”品牌于2004年10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成为在白竹山茶上使用的商标。 随着白竹山茶产业的不断发展,白竹山茶品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虎笙文化的发展,2000年4月白竹山茶产地法脿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实现了地方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开发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已将白竹山茶列入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于2007年5月成立双柏县白竹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整合白竹山茶叶资源,进一步培强壮大白竹山茶的生产发展。

(1)地质地貌情况:产地主要以白竹山为中心,区域内山高谷深,群山连绵,山青水秀,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最低海拔1800米,最高2350米,茶叶种植的海拔≥2000米,坡度≥25°的缓坡地;土壤类型为腐殖土、紫色土、黄壤土,pH值4.5~6.0之间,呈偏酸性;种植区属于山区,周边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 (2)水文情况:种植区域主要河流有红栗河、九干箐河、古木河,均向南汇集于绿汁江,属红河水系;产地周边常年青山绿水,丛林中有多处泉水从山间喷流而出,灌溉水资源十分丰富。 (3)气候情况:产地为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立体气候特点,年最低降雨量900毫米,最高降雨量1100毫米,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年最低气温3.5℃,最高气温26.7℃,年均气温15.2℃,昼夜温差明显;年平均湿度65%,空气湿度大,年均雾天≥12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255小时,全年无霜期270天左右。

(1)产地选择:茶叶种植选择海拔≥2000米,坡度≥25°的缓坡地,土壤类型为腐殖土、紫色土、黄壤土,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空气湿度大,日照充足的半山区和山区。 (2)品种选择:是以优质的云南大叶种茶为母本,培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地方群体种。品种繁育主要采用有性种子繁育和无性扦插繁育两种方式。种苗必须按GB11767—1989《茶树种子和苗木》标准要求,进行苗木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合格苗方可定植。 (3)生产过程管理 ①合理定植:于10月~次年6月采用有性繁殖或无性系繁殖培育茶苗;7月份适时进行移栽,亩定植茶苗3500~4000株,种植规格为双行单株,株行距25厘米×30厘米。茶园行间亩植覆阴树10株(如华山松、旱冬瓜、香樟树等)左右。每年进行浅耕3次,分别于2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各一次,深度8~10厘米,11月~12月中旬深耕一次,深度大于15厘米。 ②科学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浅耕施追肥,深耕施基肥,科学合理进行施肥;追肥以氮肥和复合肥为主,每次亩施15~20公斤;基肥施有机肥,亩施油枯或商品有机肥100~200公斤,或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2000公斤,在幼龄茶园和改造后的茶园茶行间种植绿肥培肥地力。 ③茶树修剪:在茶树休眠期间进行,修剪后加强培肥管理。幼龄茶园定型修剪三次以上;投产茶园根据茶树的树龄、生长势等适时进行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茶蓬高保持在0.8~1米,树冠1.5~2米左右,呈水平状或弧型。 ④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的要求,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防治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4)产品加工处理 ①鲜叶质量A、鲜叶标准:鲜叶应保持芽叶完整、鲜嫩、匀净,没有褐变, 无污染和其它非茶类夹杂物。 B、鲜叶采摘: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采摘名优茶和大宗茶的鲜叶, 年采收期为3季,即春茶(3月~5月)、夏茶(7月~8月)、秋茶(9月~10月);加工名优茶的鲜叶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确保鲜叶质量。 C、鲜叶装运:采用清洁、无污染、通透性好的盛具,装叶量以不影响品质为宜,防止鲜叶质变,杜绝混入有异味、有毒、有害物质。 D、鲜叶摊凉:鲜叶运回后及时分级摊凉,将鲜叶均匀摊放在摊凉架上摊凉,摊凉厚度15~20厘米,摊凉时间3~4小时。 ②加工工艺 白竹山茶为炒青绿茶,加工流程为:鲜叶采摘→摊凉→杀青→揉捻→解块→烘干→足火→提香→筛选→分选分级→检测化验→包装→成品→出厂抽检→出厂。鲜叶杀青温度180℃~220℃,要求杀透、杀匀、微量焦边,无红梗红叶出现,保持茶叶色泽、汤色、叶底三绿,产品符合GB/T 14456.2—2008《绿茶》标准。 ③加工环境 茶叶加工厂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工环境符合GB 14881的规定。 (5)生产纪录要求 认真记录茶树栽培管理至产品出厂时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及加工茶类的工艺、数量、等级、时间等情况,并建立档案,妥善保存。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茶蓬平均高0.8~1米,树冠1.5~2米,呈水平状或弧型;茶叶成品条索紧实、匀整、有嫩茎、色泽微灰绿润;开汤香气清高、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嫩匀。 (2)内在品质特征:茶多酚≥20.0%,咖啡碱≥2.5%,游离氨基酸≥3.1%,茶氨酸≥1.5%。(3)质量安全要求:白竹山茶产地环境按照NY 5020-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质量达到NY/T 5017-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按照NY/T 5018 -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和NY/T 5019-2001《无公 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进行。

包装规定:
(1)分级:根据鲜叶、加工技术、感官指标,白竹山茶分为名 优茶和大宗茶,名优茶和大宗茶又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4个等级。 (2)包装:有袋装和盒装;标签符合GB 7718—2011的规定;包装用纸符合GB 11680规定。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 191规定。包装材料为瓦轮纸盒和锡箔纸,要求具有良好的防潮、阻氧、避光和无异味,并有一定抗拉强度,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运输。 (3)标志: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 (4)贮藏:贮存应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周围无异味气体污染;原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放置;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存、混放。 (5)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无毒、无异味、无污染;严禁与任何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接触或混装、混运;运输中应防雨、防潮和防暴晒。

证书持有人:
双柏县茶桑站

地域保护范围:
白竹山茶产于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法脿镇境内,产地范围涉及法脿、烂泥、石头、铺司、六街、双坝、者科哨、麦地、雨龙、法甸、古木、红栗、折苴1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4′~101°50′、北纬24°26′~24°40′,南北长24.75公里,东西宽22.5公里,种植总面积667公顷,年产量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