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牛蒡

牛蒡原产于中国,以野生为主,是中国古老的药、食两用食物蔬菜,明朝李时珍称其“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其益人”。《本草纲目》中详载其“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牛蒡可每日食用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各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能。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行牛蒡种植3万亩,辐射外地种植8万余亩,积极发展深加工企业120余家,形成了牛蒡酒、牛蒡茶、牛蒡菜、牛蒡元素等20多个牛蒡系列产品。2004年2月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2009年12月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

1、土壤地貌情况:苍山县北部为山区,南部为平原,种植牛蒡的庄坞镇属沂武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产区内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属潮土土类河潮土土属,土体深厚,沉积层理明显。土壤pH值6.5-7.5,物理性状良好,宜耕期长,适种性广。经过多年的地力培养,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30%,土壤团粒性能良好。 2、水文情况:主要河流12条,大中型水库5座,其中会宝岭水库总库容达2.67亿立方米。淡水面积5.2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武河、武河引洪道、东加河、西加河和燕子河等,都经苍山县境内,南至江苏省境流入中运河。水资源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水埋深6-50米,水量较丰沛。庄坞镇东部有沂河、中部有武河、北部有苍邳分洪道三条河流穿过境内。庄坞镇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地分洪道三条河流穿过境内。庄坞镇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地下水位在8—180米,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3、气候情况:地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多雨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温差大,有利牛蒡的生长发育。光照:本区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和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82.9hs,占全年可照时间的54%。温度:年积温4855.5℃,平均气温12.8℃,7月份最高32.1℃,1 月份最低气温-3.2℃。无霜期212d左右,自然农耕期长达300d左右。夜间凉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牛蒡养分积累。降水:平均降水量600-1000mm。多集中在7-8月份。 4、人文历史情况:牛蒡在庄坞的种植历史久远,有记载在秦代,相传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曾派徐福前往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之仙草炼制仙丹,徐福自咸阳(今西安)千里奔波,历经几年的长途跋涉,行至东海之滨,看见遍生一种淡绿色心型叶片之物根似牛尾的植物。徐福很惊奇的发现这里老人长者甚多,而且身体很健壮,寨中很多村民一生无痛无病,最后大都无疾而终。徐福发现他们将该类似牛尾之物制作茶饮用,便将之视为仙草奇药。此物应该是现在的牛蒡,当时的古寨便是现在的庄坞。后据记载,在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向东迁民,因当时交通落后,社会贫穷,经长途长时迁徒,大批的移民患有恶疾(瘟疫),坐落在武河岸边高尧寺的僧人见状,便用生长在武河岸边的牛蒡根和牛蒡籽煮汤服用,得以治愈。至此以后,在此留居的移民便有了采集食用牛蒡的习惯。也就在那时牛蒡被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的记载。至今武河两岸还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牛蒡。牛蒡商品化种植在1980年,由苍山县嘉德公司与日本合作,在庄坞种植,因该地是野生牛蒡的产地,环境和土质极为适宜牛蒡的生长,品质和产量均超越日本。发展到1990年在这里形成4万亩种植规模,出口牛蒡数千吨。经过近30年的发展,通过对品种的培育提纯,筛选出品质优良、产量高、环境更加适宜的品种,目前这里以形成中国牛蒡种植、加工、出口最大的中心。总产量达到2亿公斤,有156个加工企业,产品形成牛蒡速东保鲜、腌制、脱水、制茶、酿酒等八大系列20多个产品。2005年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2008年保鲜牛蒡、牛蒡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庄坞牛蒡”成为当地牛蒡产品的品牌。全镇农民都有种植牛蒡的习惯,特别是近10年来庄坞镇党委政府实施绿色食品牛蒡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和建立农村种植牛蒡合作组织,加快了技术推广速度,提高了牛蒡生产管理水平和产业化规模,使农民的科技意识大大增强,技术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生产种植管理模式和经验,为生产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牛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庄坞牛蒡在市场上享有盛誉,有着广阔的出口销售渠道,充足的货源,名扬四海,倍受中外客商的青睐,产品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以及欧洲、中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年平均出口1.5亿公斤,创汇6000多万美元。在国内从市场调查看,庄坞牛蒡占全国45%以上的份额。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牛蒡深加工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栽培技术不断成熟,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已成为苍山县乃至山东省的一个保健蔬菜品牌。目前正在以庄坞镇为主的产地的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有台湾、韩国、香港等多家外地企业和本地100多家企业在这里进行深加工、储存、出口销售。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选择地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以沙壤土为主的河潮土,土体深厚,沉积层理明显。土壤pH值6.5-7.5,物理性状良好,宜耕期长,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30%,土壤团粒性能良好。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搭配化肥,。促进牛蒡的生长发育,提高抗性。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当地品种“苍山黄”系列的白内肌、地黄、柳川等。质量符合国标要求的种子。 3、生产过程管理:为加强苍山牛蒡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工作,使牛蒡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牛蒡,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 4、产品收获:牛蒡的生长期一般在150天左右,地上部不耐寒,在3℃左右时,即枯死。根部耐寒,可耐-10℃的低温。采收时不宜过早或过晚,以免影响牛蒡的产量和质量。采收时用刀距地面10cm割掉茎叶后,用铁锨挖取,以防碰伤。去净泥土和须根后,在叶柄3cm处切除分好等级。一般长70cm以上,直径1.8cm~3.1之间无虫眼、疤痕、根茎圆而直的为一级品。 5、生产记录要求。对产品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所用农机具,所用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施肥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及施药对象,产品收获、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长70-100cm左右,茎块修长粗细均匀,呈圆锥体状,皮色金黄色,色泽鲜亮,根毛眼小而稀。 2、内在品质指标:苍山牛蒡营养丰富,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素比胡萝卜高280倍。每100克鲜菜中含蛋白质4.2-4.7g,粗纤维2.0-2.4g,钙240-242mg,磷55-61mg,铁7.2-7.6mg,胡萝卜素350-390mg,维生素B1为18-20mg,维生素B2为2280-2290ug,维生素C为20-25mg。牛蒡不但可食用,其子、根还可入药。中医认为牛蒡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 4、安全要求:大气、灌水、地面水、药防执行标准:GB3095-1996大气质量标准、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3838-1988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以上标准的条文,在参照标准未被修订的情况下使用,若修订按最新国家标准执行。

包装规定:
1、分级:A级:将冲洗干净的牛蒡把70cm-110cm长度以上的,按L级(颈部直径2.4cm以上)、M级(颈部直径1.8-2.4.0cm)、S级(颈部直径1.8cm以下)级别进行分级。同时,必须无虫蛀、无外伤、无腐烂、条干光滑圆整。B级:将冲洗干净的牛蒡把50cm-30cm长度的,按L级(颈部直径2.4cm以上)、M级(颈部直径1.8-2.4cm)、S级(颈部直径1.8cm以下)级别进行分级。同时,必须无虫蛀、无外伤、无腐烂、条干光滑圆整。重量规定:大小用电子天平称出每箱牛蒡的重量,每一箱均为10kg。 2、包装:按GB/T13607的规定执行。 3、标识:销售和运输包装物应标注“苍山牛蒡”地理标志及其图案,并标明产品名称、数量、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保质期、产品质量、执行标准代号等级等内容。不符合本标准的产品,其产品名称不得使用含有“苍山牛蒡”(包括连续或断开)的名称。 4、贮存:牛蒡的贮藏按GB/T8559规定执行;气调贮藏按ISO8682规定执行;库房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合存放,不得使用有损庄坞牛蒡质量的保鲜试剂和材料。 5、运输: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异味。不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装卸时轻拿轻放。待运时,应批次分明、堆码整齐、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严禁烈日曝雨、雨淋。注意防冻、防热,缩短待运时间。

证书持有人:
苍山县利泉牛蒡种植专业合作社

地域保护范围:
苍山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与江苏省邳州市相邻。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万亩,山区和平原各占一半。现有21个乡镇,1179个行政村,117万人口。苍山牛蒡保护范围位于北纬34°45'00''-34°12'00'',东经118°26'00''-118°59'00'',覆盖苍山县庄坞镇境内的庄坞、河西、涌泉、多福、高尧、向曙等19个行政村,生产面积1670公顷,年总产量2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