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紫笋茶

长兴紫笋茶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并以“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载入《茶经》,取名“紫笋”,推荐给皇帝。唐代贡茶分布较广,包括五道十七州部,而顾渚紫笋茶最为著名,乃贵为贡茶之上品,有诗云“琼浆玉露不可及,紫笋一到喜若狂”,被后人称谓中国贡茶之最,中国名茶之源,而且朝廷命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贡焙”。 近年来,长兴紫笋茶连续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省级名茶、中国名茶、全国名茶、农业部首届国际农博会获名牌产品等称号。并先后荣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浙江农业博览会评为金奖等荣誉称号;“紫笋”牌商标已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紫笋”牌紫笋茶已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1)土壤地貌情况: 长兴地貌类型多样化,属南京凹陷与江南古陆的边缘地带,属天目山余脉,海拔高度在5-6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互通山,海拔577.2米。土壤类型以砂岩风化物为主的黄泥砂土和由棕红壤亚类母质发育而来的亚棕黄筋泥土,质地为中壤土--砂壤土;耕层厚度30-40cm;耕层含砾率为10-15%之间;PH值在4.5-6.5之间,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达40mg/kg,磷素在5-10mg/kg,钾素在50-60mg/kg。长兴紫笋茶茶树种植于长兴县西南、西北的低山高丘地区,适宜茶树生长,最适生长海拔高度为100-500米。 (2)水文情况: 长兴位于浙江省的最北端,地处苏、浙、皖三省结合部,东临太湖,属于太湖流域,主要河港有龙溪港、泗安港、长兴港、合溪新港,它们与和平水库、泗安水库、二界岭水库、合溪水库等相连,与太湖相通,构成全县水系网。 (3)气候情况: 长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①光照充足、温光协调:年均日照时数1810.3小时,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1%,光照分配较均匀;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历年平均气温15.6℃,气温年际间变幅在± 0.5-0.7℃ 之间,年际气温极差为1.2℃,年均无霜期237天,但昼夜温差明显。历年月际间的气温变化幅度要比年气温波动大得多,其中以1月份气温年际变差最大;③长兴毗邻太湖,水气充沛,相对湿度大,达78.7%,非常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④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1309mm,年平均雨日为144天,占全年天数的39.6%。其中3-9月是全年降水集中期,占年雨量的75%以上。降水季节分布特点: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于秋季。由于境内地形的不同,降水地理分布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长兴环境优美,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4)人文历史情况: 长兴紫笋茶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茶区多次考察研究,发现此茶“芳香甘冽,冠于他境,可荐于上”,并以“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载入《茶经》,取名“紫笋”,推荐给皇帝。 紫笋茶被列为贡品始于唐朝广德年间(公元763--764年),至今已有1247年。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唐代贡茶分布较广,包括五道十七州部,而顾渚紫笋茶最为著名,乃贵为贡茶之上品。由于紫笋茶品质超群,深受帝王喜爱,有诗云“琼浆玉露不可及,紫笋一到喜若狂”。因此,贡茶数额连年剧增,到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846)贡额达18400斤之多。被后人称谓中国贡茶之最,中国名茶之源。而且朝廷命将贡额勒石立碑,定名为“顾渚贡焙”。 长兴顾渚山区是唐代茶圣陆羽从事茶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这里他撰写了《顾渚山记》和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历代文人墨客,如颜真卿、白居易、皎然、杜牧、张文规、陆龟蒙、皮日休、刘禹锡、陆游、苏轼等,常来品茗吟诗,抒发情怀,留下不少著述、诗篇和石刻,至今尚留存在顾渚一带唐朝以来的摩崖石刻、石碑和古迹还有三组九处之多,这在全国均属罕见,是我国茶文化的珍贵遗产。 长兴县委、县府十分重视紫笋茶产业的发展,1979年,经多方努力、多年研制,试制并恢复了长兴紫笋茶加工的传承工艺,2003年出台了“510”工程发展规划,2007年出台了“七大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增加为“九大农作物发展规划”。对发展紫笋茶等特产生产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从2004年至今,全县已在茶产业上共投入补助资金3200余万元。2000年编制了DB33/T 294-2000?《长兴紫笋茶》省级地方标准,2004年《紫笋茶》标准被批准为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标准号为NY/T 784-2004,是浙江省首个地方名茶部颁行业标准。经多年建设,长兴万亩紫笋茶种植基地被省列为“浙江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5年我县被评为全国“茶产业政府贡献奖”。种植规模从2003年的3.77万亩发展至2009年的8.43万亩,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0.72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4.2亿元。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新兴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长兴紫笋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水口乡、夹浦镇、小浦镇、煤山镇、白岘乡、龙山街道、雉城镇、林城镇、泗安镇、二界岭乡、吴山乡、和平镇、李家巷镇、洪桥镇及国营场站等15个乡镇,保护区地处天目山余脉,具备太湖独特的江南风韵,位于青山绿水之间,常年溪水潺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态优越。同时受太湖水体调节,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宜人,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环境条件,造就了长兴紫笋茶的优异品质。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环境条件、适宜长兴紫笋茶加工工艺的优质品种,目前主要种植品种为鸠坑群体种、鸠坑、白叶一号、龙井43、浙农系列等中小叶茶树良种,符合DB33/ 294.1-2000《长兴紫笋茶 第1部分:苗木》的规定。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紫笋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紫笋茶》部颁行业标准和《长兴县紫笋茶生产技术规程》。同时为了确保紫笋茶的特殊品质、特色,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生产环节:①茶园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以腐熟的饼肥、栏肥为主,结合春茶采后修剪、中耕松土时深施肥料。②病虫草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降低害虫草危害指数;也可根据害虫种类,选用绿色食品许可使用的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③初冬时节,当茶叶停止生长后,对茶园用石硫合剂进行封园处理,降低病虫越冬残留密度,提高茶树抗逆能力。农药使用必须符合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当茶叶长到紫笋茶长至一芽一叶初展时,及时进行开采。茶叶采摘要选择在天气晴朗的早上,鲜叶必需要用竹制器具盛装,就地加工,加工企业必须具备QS认证,加工人员要经过紫笋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原料进入车间后要实行分级、摊青,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摊青、杀青、理条、烘干等紫笋茶加工工艺流程。紫笋茶产品采摘加工必须符合DB33/T 294.3-2000?《长兴紫笋茶 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的规定。 按分级标准进行分别加工而成的紫笋茶毛茶,再次按DB33/T 294.4-2000?《长兴紫笋茶 第4部分:商品茶》的要求进行分级、包装、入库、销售,进入流通市场。 (5)生产记录要求。 长兴紫笋茶生产的全过程,都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地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记载生产情况,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长兴紫笋茶间植于竹林之中,叶芽粗壮似笋,精心加工后,具备:条直索紧锋锐,透绿带翠显毫,梗壮芽肥叶厚,规格整齐匀称的外在感官特征。 经专家组评定,一致认为:长兴紫笋茶干茶形似兰花,色泽嫩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成朵;品质优异,风格独特。 (2)内在品质指标: 长兴紫笋茶茶性温和、茶味甘醇;茶香隽久、茶质本真;汤色清澈、明净光亮;芽叶成朵、状若兰花;内含丰富、营养优佳的品质特性。干茶水分≤6.5%,水浸出物≥36.0%,粗纤维含量≤14.0%,总灰分≤6.5%。执行NY/T 784-2004《紫笋茶》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 长兴紫笋茶的独特内含成分:茶多酚16.5%,儿茶素总量14.05%,氨基酸4.3%,咖啡碱2.8%,黄酮0.6%,总糖4.4%,粗纤维8%。 (3)安全要求: 长兴紫笋茶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执行NY/T288-2002《绿色食品 茶叶》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

包装规定:
长兴紫笋茶的包装标识必须执行DB33/T 294.4-2000?《长兴紫笋茶 第4部分:商品茶》标准。 (1)分级:按标准要求进行分级,共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4个质量等级。 (2)包装:按要求进行分级包装、标记。 (3)标识:标志使用执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质安发[2008]13号)的规定,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长兴紫笋茶名称、公共标识图案和标注形式)。 (4)贮藏:加工后的商品紫笋茶必须在清洁、无异味、避光的专用库房中贮藏,配备降温冷藏设施,长期保持库房温度在5℃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下。必须符合标准的要求。 (5)运输:执行NY/T1056-200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和符合标准的运输要求。

证书持有人:
长兴县茶叶行业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长兴紫笋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长兴县水口乡、夹浦镇、小浦镇、煤山镇、白岘乡、龙山街道、雉城镇、林城镇、泗安镇、二界岭乡、吴山乡、和平镇、李家巷镇、洪桥镇及国营场站等地的天目山余脉山区,辖15个乡镇92个村(场)。东至李家巷镇的青草坞村、南至和平镇的周坞山村、西至泗安镇的五丰村、北到夹浦镇的父子岭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0°43′-31°11′,东经119°33′-120°06′。全县国土面积1430平方公里,保护区茶园面积6600公顷,产量1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