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峪绞胎瓷

  • 更新日期:
  • 保护日期:
  • 保护范围: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现辖行政区域。
  • 特产分类:
  • 颁发机构:

传家铺子plus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当阳峪绞胎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品种,与其他陶瓷品种相比其质量特色为: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历史转变。高温烧造,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几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

焦作,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焦作有千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是唐宋时期的瓷都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工业文明的地方,以当阳峪窑系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产区久负盛名。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古瓷窑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北宋时,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传统,将绞胎制瓷工艺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历史转变。高温烧造,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几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现代瓷的标准。而唐代绞胎与唐三彩一样,基本上都是陶质的。当阳峪窑绞胎瓷的烧造成功,为中国陶瓷增加了一个新品种。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等多种不同颜色的胎泥相互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这样胚体上就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入窑烧成。

 

  绞胎工艺是当阳峪窑特殊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绞釉瓷几乎是与绞胎瓷同时出现的。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我国陶瓷种类可谓洋洋大观,大凡陶瓷工艺,或色釉变化运用,或彩绘装饰、雕刻、镂空、捏制、圆塑,或由于火焰、火候、火温不同而发生釉料色彩之美妙变化,工艺体现尽达极致,各种造型种类不可胜数。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首,这就是始于我国唐代的、将仿犀皮漆器工艺特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瓷种———绞胎瓷。
 

  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纹饰图案,其色彩纹理使瓷质体现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方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这种本质内外变化如一的特殊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其他地方也少量生产这种瓷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焦作当阳峪现存大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是我国目前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之繁荣。碑文记述立庙之因:“……遂益蜀日发徒,远迈耀地,观其位貌,绘其神仪,而立庙像于兹焉。”“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由此可见当阳峪窑场繁盛之状况。

 

  江南提举程筠为百灵庙作歌序,全诗34句(七言)。程筠是北宋景德镇管理烧瓷的地方官员,对当阳峪瓷器倍加赞赏:“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钓尤精致。三日不余方可热,开时光彩真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由此可知当年当阳峪瓷技艺之精美。

 

  上世纪4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小山富士夫在一篇考察焦作当阳峪窑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在焦作古窑址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俗称为绞胎瓷的美丽瓷片,它是用白色的瓷土和红色的瓷土搅和在一起做成的。这种瓷器可能是一个特别有名的陶工的作品。绞胎瓷不管是在部落里还是在古窑址都能发现……在修武窑既烧制唐代风格低温色釉的绞胎瓷,也烧制白色有点暗带点灰色的东西,一直被称为唐代绞胎瓷,其实感觉像北宋时期的瓷器。总之,修武窑烧了相当长时间的绞胎瓷。”他当时把修武当阳峪窑命名为“修武窑”。
 

  着名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和叶吉吉民先生在调查当阳峪窑时,把绞胎瓷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宋代绞胎装饰瓷器除当阳峪外,河南宝丰、新安及山东淄博也有发现,但都不如当阳峪的精致……”

 

  着名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考察当阳峪窑时提出:“总之,当阳峪窑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如此一个重要窑场,竟被忽略了。我以为,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可与当阳峪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在漳河两岸)终逊当阳峪一筹。”

 

  可见,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珍贵价值。史学专家对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工艺失传之因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宋“靖康之变”后,随着北宋战乱、金兵入侵,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瓷工艺由此失传。
 

  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引起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的极大兴趣,他亲临实地考证、试制,对失传的绞胎瓷工艺中几种不同的绞胎纹理进行开发,使其得以复苏。

 

  2001年,河南省科技部门对焦作当阳峪失传的绞胎瓷工艺重新认定并高度重视,将其列为省、市科研攻关项目,对当阳峪绞胎瓷工艺进行全面开发。焦作市金谷斋文化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这一重要科研课题,通过科研攻关和反复试制,最终全面恢复了绞胎瓷工艺。

 

  2003年2月,该公司在焦作当阳峪宋瓷窑遗址上创建了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博物馆,并独创出把绞胎瓷传统工艺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的绞胎艺术瓷。

 

  新开发的不同风格的绞胎瓷不仅工艺精湛,技法精巧,而且更具有艺术特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观后,挥毫题写下“中国绞胎艺术瓷”。


当阳峪绞胎瓷质量技术要求

 

(一)保护品种。

平面挂器类、实体类、空心容器类等。

(二)制作工艺。

1. 原料的选择:

(1)选用当地产高岭土和皂土,要求原料中杂质少,特别是铁含量要低于0.5%。

(2)用当地水源。

2. 原料的分类与加工:将各种色泥单独和成,后配合制坯成型。在原料加工步骤,除制作瓷泥外,还需制备白泥浆和色浆,白泥浆中的原料成分与瓷泥的原料成分相同,白泥浆的细度为160目筛全通过至250目筛筛余量0.1%,白泥浆原料中铁钛杂质含量为Fe2O3≤0.5%,TiO2≤0.3%,白泥浆比重在1.25至1.33g/cm3之间,色浆是将陶瓷颜料加入水中搅拌而成,色浆的细度为160目筛全通过至250目筛筛余量0.1%,色浆原料中铁钛杂质含量为Fe2O3≤0.3%,TiO2≤0.1%,色浆比重在1.12至1.21g/cm3之间。

3. 成型步骤:

(1)制作白泥和色泥,色泥中色浆的加入量为白泥浆的2%至40%。

(2)多色泥的加工,将所需要的色泥按比例混合,混合方法按不同纹饰和色彩要求完成,完成泥料加工后必须在两天内制坯。

(3)成型:纯手工制坯,成坯后在避雨通风处阴干,一般要求4至5天。

(4)修胎:在坯胎阴干后要立即对胎体进行检查,修补,雕刻、加工。

(5)施釉:当坯胎阴干修整后进行施釉,将釉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喷淋。

4. 烧成温度为1300℃至1380℃,升温时间为8至10小时,1000℃以下用氧化焰,1000℃以上用还原焰烧至所需温度。在烧成步骤,烧成温度为1340℃至1360℃,升温时间为8.5至9小时,降温时间要5至6小时。

(三)质量特色。

绞胎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以绞胎、绞釉、剔花综合装饰见长。 

1. 感官特色:釉面光润(无釉产品除外),颜色纯正;成套产品釉色、画面色泽应基本一致;放在平面上平稳,有盖产品的盖与主体结合处应基本吻合;创作作品没有裂穿、磕碰、渗漏、炸釉缺陷。

2. 理化指标:

(1)吸水率小于0.5%,气孔率小于10%,经抗裂试验应无釉裂和坯裂;

(2)表观密度大于96%,容积密度大于3.0g/cm3

(3)铅的溶出量小于0.5mg/kg,镉的溶出量小于0.05 mg/kg;

(4)内照射指数须满足IRa≤0.5,外照射指数须满足Ir≤0.8 。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当阳峪绞胎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当阳峪绞胎瓷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