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县大头菜

横县种植大头菜有300多年历史,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驰名。咸坯制品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因其形似佛手,故也称佛手大头菜。横县的大头菜个头奇大,最大的单株可达12斤,腌制后色泽金黄、粗纤维含量低、口感脆嫩。富含有丰富的钙、硒、钾等,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要比其他地区的大头菜高很多。横县大头菜,色泽金黄、肉质脆嫩,粗纤维含量低,风味独特,香气独特浓郁,因而有着“土鱿鱼”之美誉。

        它,已在这片土地种植了300多年,传统的种植方法和腌制手艺世代相传;它,在上世纪60年代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农副产品展览获得了银奖,至今每年成品上市仍热销不衰。它,就是横县南乡大头菜。横县大头菜,色泽金黄、肉质脆嫩,粗纤维含量低,风味独特,香气独特浓郁,因而有着“土鱿鱼”之美誉。

         广西横县种植大头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大头菜是横县的名优产品,也是横县的知名品牌。产品(咸坯)以“色泽金黄、口感脆嫩、粗纤维含量低、香气独特浓郁”的特点远销国内外市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横县大头菜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便已驰名中外。据横县史记记载,最早种植、腌制大头菜是南乡陈塘村,相传已有13代,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加工成品色泽金黄、肉质脆嫩,风味独特,有“土鱿鱼”之美誉,声名远播。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其中,满汉全席(四)—千叟宴中“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蜜汁辣黄瓜,桂花大头菜,酱桃仁),大头菜便列于其中。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


地理优势

 

  西津库区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大头菜生长---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越,种植的大头菜抽苔迟,块根组织密实,纤维含量低,生菜质地韧软,易切片,是成品大头菜加工的优质原料,再加上传统独特的腌制工艺以及原产地生活的微生物群在腌制过程中的作用,所生产的成品大头菜色泽金黄,香脆可口,味道鲜美,香气独特浓郁,素有“土鱿鱼”之美称。

腌制土法

 

  横县大头菜的腌制方式历经300多年仍未改变,依然沿用祖辈保存流传下的土方土法进行腌制,不用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纯天然制作而成,横县大头菜越存越香,当地农民贮存瓮缸内四五年的大头菜比当年出售的头菜价格往往要高1倍以上。

 

营养价值

 

  横县大头菜相比其他地区的大头菜,富含有更加丰富的钙、硒、钾等,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因此横县大头菜具有香气浓郁、质地松脆的特点,其鲜菜和熟菜的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大头菜。在生活中,横县大头菜可与多种食材搭配,烹制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横县大头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本地佛手芥菜。

(二)立地条件。

土层厚度≥39cm,土壤质地疏松、含沙砾多,有机质含量≥1.5%,pH值5.0至7.5之间,排灌条件良好。

(三)栽培管理。

1. 播种育苗:采用移栽法;每66.7m2(亩)苗床用种50 g 至76g,供667 m2(亩)大田栽植之用;播种时间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2. 定植密度:每667 m2 (亩)留苗1600至2200株。

3. 肥水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定植前每667 m2 (亩)施腐熟有机肥不得少于1500kg,追肥以含有N、P、K速效复合肥为主,收获前30天停止施肥。

4.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1. 采收时间:12月中旬至2月中旬。

2. 采收标准:株重1.0kg以上,块根粗大,肥嫩,不空心,无或轻虫伤。

(五)腌制工艺流程。

原料采收 →原地日晒1至2天 →清洗→入池加盐头踏24至36小时→起池自然沥水→切片厚度12至15mm,每片带有2-3片菜叶→ 换池加盐二踏36至48小时→起池日晒2天→入缸盐封→咸坯制品→包装或不包装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表皮有盐霜,切面呈均匀金黄色,香气独特浓郁,口感脆嫩,无酸味、苦味等异味,肉质细腻。

2. 理化指标:蛋白质≤1.8%,碳水化合物≤5.3%,粗纤维≤1.2%,有机酸≤6600毫克/千克。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横县大头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横县大头菜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