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柳编

霍邱柳编是安徽省霍邱县的汉族传统柳编工艺品,历史悠久,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柳编的品种由传统工艺几十种的家庭日常用具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技巧。年年翻新创样,样品达2000多个种类,不但继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还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新型工艺技术。霍邱柳编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邱柳编,是安徽省霍邱县的汉族传统柳编工艺品。起源于周朝,始兴于明代,再兴于清代。柳编的品种由传统工艺几十种的家庭日常用具发展到精编、细编、透花编、套色编、染色编、混合编(柳竹混、柳麻混、柳木混、柳草木混)等几十种编织技巧。年年翻新创样,样品达2000多个种类,不但继承了传统手工艺,而且还发扬光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柳编新型工艺技术。霍邱柳编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工艺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邱柳编柳编工艺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长,工序复杂,如刮皮、烘烧,做起来特别辛苦,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导致一部分工艺失传,面临濒危境地。21世纪初,霍邱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施千家万户与龙头企业并进,先后培植壮大亿元企业2家,成立了“安徽省柳编产业协会”,投资2000万元兴建占地120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柳编市场,2005年,县里又帮助龙头企业安徽庆发集团向国家财政部等单位争取生产基地建设和柳编深加工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庆发和华安达两个集团拥有直属分厂近50家,覆盖沿淮沿湖20多个乡镇,辐射鲁、豫、浙等7个省市;“庆发湖”、“华安达”还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杞柳的种植和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柳编工艺品由过去单一的100多个发展到八大系列20000多个品种,深加工企业拓展到深圳、东莞等地,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理特征

       霍邱县位于淮河南岸,有着悠久的杞柳种植历史。杞柳是水生植物,是沿淮滩涂地上的原生品种,当地百姓在与时而发生的淮河洪灾斗争的过程中,学会了利用杞柳“编筐打篓”满足生活需要。但只是编织粪筐、抬篮之类简单生产工具的原材料,21世纪初前后才形成了产业优势。该县将杞柳作为全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着力进行培育,优化结构,壮大规模,使基地面积每年以3000亩的速度递增。2010年,全县杞柳种植总面积达10万亩。为柳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霍邱县柳编基地

       霍邱柳编产业出口示范基地于2012年12月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该基地地处淮河中游的沿淮行蓄洪河湾湖滩地带,适宜种植杞柳,为柳编制品出口提供了丰裕的天然原料。

霍邱柳编产品覆盖安徽沿淮20多个乡镇,所开发的柳编产品有18大系列、2万多种。目前,该基地杞柳种植面积达10万亩,形成柳编专业村50多个,柳编加工能工巧匠多达3万余人。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柳编企业30多家,有出口实绩的19家,特别是华安达、庆发、蓼源、天华、亨兴工艺等龙头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方式,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文化内涵,不仅使自身业绩得到大力提升,也对基地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柳编是霍邱县传统的产业,杞柳栽培已有500余年的历史。2012年总产值达49.93亿元(含县外企业总产值),占县GDP30.12%。多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引导沿淮人民从种植杞柳到加工开发,经过20多年的产业发展,杞柳基地区域内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柳编产业化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集杞柳种植、编织、加工、出口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集群模式。
       柳编产业属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创汇产业,适合分散在千家万户作业。杞柳是一次栽种多年受益,每亩柳条收入一般高出农作物1倍以上。因此,当地农民通过杞柳种植、加工、销售,实现脱贫致富;企业通过杞柳种植、加工及外销产业的扩大实现效益的不断增长。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56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柳编产品出口额达到2.82亿美元,同比增长36.89%,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霍邱柳编基地是全省十大产业集群之一,也是沿淮地区一大特色支柱产业。2001年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2004年列入"861"行动计划。柳编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的安徽华安达提出制定的"杞柳栽培技术"、"柳编通用技术"、"柳编(柳篮类)加工技术"三个标准为地方标准,该企业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柳编产品质量执行标准,被授予"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霍邱柳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第3批扶贫金融合作试点项目单位"、"安徽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省级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称号。霍邱柳编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霍邱柳编质量技术要求


(一)栽培品种。

霍邱沿淮、环湖洼地原生杞柳品种,霍邱大白皮柳条。

(二)立地条件。

选择土壤pH值5.2至5.66,土层深厚肥沃的河湖滩涂、低洼潮湿、淤土细沙的湿地。

(三)栽培管理。

1. 扦插栽植:于12月下旬至2月上旬,选用一年生、粗1厘米左右的健壮枝条,剪截成15cm至20cm小段,插入土中与地面平齐或稍露出1cm至2cm。每公顷种条用量2300kg。

2. 栽植密度:株距6cm至8cm,行距25cm,每平方米扦插50株至70株。

3. 管理:在施足基肥(土杂有机肥)的情况下,结合杞柳生长特性,第一次生长高峰到来之前的5月份,每公顷追施尿素450kg,第二次生长高峰到来之前的7月底每公顷追施尿素300kg。当苗高3 cm至4cm时就应开始除草,年除草3至4次。生长期及时抹芽拿杈,以利条子的高生长,并注意保证条身光滑无痕。

4. 病虫害防治:做好柳田清洁工作,减少侵染源。注重监测,化防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以保护杞柳林地有益生物。

5. 收获:杞柳条一般在农历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收割,收割后要按长短粗细分类堆放。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杞柳条质量要求。

粗细匀称,无分叉,光泽度好,韧性强。带皮干条栗色,无虫卵,捋皮后干条色洁白,无明显杂色。通条长1m至3m,条中部直径0.5cm至1.0cm,1m段柳条根稍径差≤1mm,弯成条径25倍的圆而不断。

(五)加工要求。

1. 选材:必须选择霍邱县保护区域范围生产且达到质量要求的杞柳条。

2. 编织:必须用手工编织,选择经编、扭编、平编、立编、钉编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杞柳条占成品表面积的80%以上。

3.加工流程:选料→浸泡→漂白,清洗→编织(或造型)→修整→熏蒸→染色(或喷漆,或打腊)→晒干(或烘干)→包装。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手感光滑,其性柔韧,耐撞击、摔打、挤压,无霉变,无异味,无斑痕,无污染,透气性强,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1)柳篮产品:柳条匀称,隙间均匀;产品平整、细腻、柔韧,无炸条,无裂条,无断条,扭纹自然、流畅,条间隙小,立体感强,色泽光亮。

(2)家具产品:柳条均匀、密实、骨架硬实,无断茬、无断条、无破头、无露钉、无钉隙,平整、流畅,古朴美观,色泽靓丽。

2.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霍邱柳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霍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