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茯苓

茯苓是一种食药两用的大型真菌,茯苓性平,味甘,渗湿利水,清火,安神,人们常吃茯苓可改善睡眠,又能抗肿瘤。湖南靖州在明朝早期古人就发现了茯苓,但说得很神奇,都称它茯苓为茯神、小神仙,人们要想得到他,必须先把善事做好,否则就算得了它也要跑掉。靖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有人进行人工栽培松茯苓,现已持续发展50多年,开始找小茯苓做种(当时叫嫁接栽培法),从70年代中期到今研发选育了纯菌丝种栽培,2013年又将菌种搭载神舟十号卫星进了太空旅变育种试验成功。靖州茯苓产业能持续发展50多年,从小到大,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茯苓菌种选育、繁殖中心”、“中国太空茯苓诱变育种、栽培试验基地”、“中国茯苓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中国茯苓初级产品及精深产品研发、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干、鲜茯苓集散中心”。

靖州县地处雪峰山褶皱地带南端和云贵高原东缘斜坡地带的丘陵山区,东西南三部地势高,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北部地带低缓,为低山、丘陵地带;中部为山间盆地。以紫色页岩和板页岩母质发育形成的土壤占85%,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PH值大部分在5-6.5之间,是靖州茯苓生长的独特土壤条件。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1266.6mm,年均气温13.1-16.9℃,极端最低气温度-4.2℃,极端最高温38.4℃,≥10℃的年有效积温4500-5200℃,无霜期278-291天,平均日照时数1336.9小时,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是茯苓生产的理想之地。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7.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1%,活立木蓄积量856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木材重要产地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国森林分类经营示范县和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工程县、湖南省林业十强县。丰富的松材资源,是靖州茯苓生产的基础保障。茯苓产地,无城市废水和工业污染,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理想场所。

1、备料:①备主料:选择新鲜无腐烂霉变的松树的根、蔸、枝条、尾尖及加工后的边角料,锯成33-35cm长,削去粗皮,晒干,扎捆,每捆重5kg左右。②补足配料:按全干松木屑77%、麦皮或米糠20%、蔗糖1%、石膏1%、过磷酸钙0.5%、化学纯硫酸镁0.5%、水110—120%的比例配比制作,充分拌匀,保持配料中的含水量60%左右。所用添加剂应符合GB2760的要求,所用的水要符合GB5749要求。 2、装袋:将扎成捆的干菌材放入清水池中浸泡10—12小时,捞起沥干多余水份,使材料中的含水量达到60%。用30cm宽(内空直径约19cm)×60cm长×6.5丝厚(0.065mm)的高密度高压聚乙烯塑料袋,其卫生标准应符合GB9687要求,先把部份配料垫入袋底,将菌材装入袋中,再装入配料填满袋内空隙和盖好菌材,扎好装口即可。 3、灭菌:将装好料的菌袋放入灭菌锅内进行高温灭菌,在0.15kg压力下保持4—5小时,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旺火保持14—16小时,匀火再闷6—8小时。 4、接种:将灭菌好的菌袋从灭菌锅内取出,放入干净通风的操作房间内,当袋内温度降到28℃以下时,再把菌袋搬入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方法是解开袋口,将菌种分成若干小块,均匀置入料内,再扎好袋口。接种量每袋为150—200g。所用菌种应符合茯苓菌种标准,品种以“湘靖28”最好。 5、培养发菌:将接种好的菌袋及时放入培养室内进行培养,保持室内温度26—28℃恒温培养,20—30天菌丝长满全袋后即可下地栽培。 6、下地栽培:①选择场地:选择向阳、土壤疏松、土层厚、有一定坡度(5—20度)、排水良好、有水源的果园地、阔叶林地、旱地或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作栽培场地,所选场地的土壤、灌溉水和空气质量应符合NY391、GB5084和GB3095的要求。② 场地整理:场地选好后,清除场内杂草,深耕30—40cm,1.5m宽作厢,厢长不限,视场地而定,厢与厢之间开宽20—30cm、深30cm的排水沟兼操作沟。厢向与坡面垂直,土要整细。③诱杀白蚁按每667平方米周围选择不同方位挖4—6个长宽各1m、深0.6—0.8m的土坑,坑内堆放一些茶油枯或甘蔗渣加培养料和菌种,喷施敌百虫或敌敌畏或佳天下,上面盖一些新鲜松叶枝,再盖好土,对白蚁进行诱杀。所用农药应符合GB4285、GB8321和NY393的规定。④菌袋下地: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的一头把薄膜划开一条口子,插进一根全新鲜、长30cm的小松树枝(或松树根)作引木,和菌袋一起横(与厢面垂直)放入土中,每排放两包,插有引木的放两头,菌袋之间间隔30—40cm,每667平方米排放2200—3000袋,再盖土10—12cm。菌袋下地时间以5—6月最好。 7、管理:采取地表覆盖、浇水、开好排水沟等办法调节温湿度,防长期高温、干旱或阴雨,保持料内温度26—32℃,土壤含水量60%左右。15—20天后开始结苓,此时茯苓生长很快,要经常检查,及时培土,保持土壤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防止茯苓长出土面日晒雨淋而烂掉,影响产量和质量。亮蔸栽培法:⑴备料:亮蔸时间选择在当年立冬后至翌年谷雨,最迟不超过立夏节,一定要把料备完成。它的方法是:先将松树蔸周围1.5米以内的杂草、小杂树、腐殖层清除干净,削去树蔸地面上部的粗皮,保留韧皮,再将树根四周刨开,亮出根来,根离土层5-7寸,根长0.8—1.2米左右砍断,断距0.7—1尺,留主根不要砍,每个树蔸留根4-6根左右,每条根都要削皮留筋,让它曝干燥。⑵下种:一般在农历3月中旬至6月旬下种为宜,最早也要等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最迟不能超过7月底,下种时选定树蔸上方或两则下种,在下种处开好新口子,把引木放在地底层,紧靠下种部位,选择菌种菌丝纯白、粗壮、结构较紧、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将菌种紧贴在树蔸和根部上,再把引木压紧,在下种边施放一些诱杀防治白蚂蚁的药,加盖塑料薄膜,再盖上泥土,修整好排水沟,下种量按树蔸直径的20公分为0.5公斤菌种。⑶下种后的管理:①茯苓菌种下好后一定要勤检查、勤管理,主要是检查传引发菌和有无白蚁危害,还有土层的干湿度等情况,从下种七天后就可开始检查,先扒开下种部位泥土,见菌丝呈绒毛状白色,菌丝上有小水珠,并向菌材上延伸,说明菌丝接种成活,生长良好。查后立即复土盖好,如在检查时发现菌种没有成活,或发现菌种有杂菌污染,或有白蚂蚁危害,要及时取出污染菌种,另选一处补种,发现白蚁及时进行防治。在经常检查菌丝生长的情况,随着菌丝的传引速度进行培土,下种后及传引期的管理是关系到整个茯苓种植的成败。②结苓期的管理。树蔸段木下种后菌丝在正常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60-70天就开始结苓,菌袋下地后30-40天,这时表土层有部分裂纹出现,证明以结茯苓并生长正常,此时茯苓生长很快,要及时培土,防止茯苓长出土面,腐烂表皮,影响质量和产量。茯苓生长期管理的好与坏是对提高茯苓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关键。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靖州茯苓子实体巨大,菌核直径10cm~70cm,不规则圆球形或椭圆形,皮褐色或紫褐色,表面粗糙,或多皱呈壳皮状,皮厚1.7cm~2.3 cm。内部白色或乳白色,鲜时软,干时硬。 2、内在品质指标:靖州茯苓药用价值高,其主要成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2.5%;总灰分≤2%;水份≤18%。 3、符合《鲜茯苓》相关标准的安全要求。

包装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靖州茯苓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靖州茯苓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茯苓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靖州茯苓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靖州县甘棠镇、太阳坪乡、大堡子镇、三秋乡、坳上镇、艮山口管委会、飞山管委会、江东管委会、文溪乡、寨牙乡、横江桥乡、铺口乡、藕团乡、新厂镇、平察镇共15乡镇管委会。东到文溪乡宅冲村,南到新厂镇地交村,西到大堡子镇铜锣村,北到太阳坪乡吉利寨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6′14″-109°56′36″,北纬26°15′25″-26°47′35″。总保护面积30000公顷,总年产量约40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