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大枣

内黄红枣的特点是个大、皮薄、肉厚、红中透亮,生吃酸甜酥脆,鲜美可口;晒干后压扁仍能还原,营养丰富,具有养胃健脾、益血壮肾、安神补气之功效,为上乘滋补食品。当地流传有"每日吃三枣,长寿不见老"之说。

      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内黄大枣荣获银奖,1993年以内黄大枣为原料的“冬夏枣茶”荣获中国北京首届保健品博览会金奖,1999年内黄县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是全国大枣标准化生产及系列加工示范县”、“河南省红枣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县”和“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14年,内黄红枣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种植历史

 

  内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据《内黄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已有大面积种植,达万余亩,并纳入银税。”足见内黄种植红枣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品质特征

 

  内黄大枣品质优良,鲜食酸甜可口、干食甜香味长,是历代帝王之贡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奖,被海外人事誉为“东方宝果”。内黄大枣营养丰富,富含各种果酸、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果酸含量为1.13%,为枣果平均含量的5倍多,维生素C的含量是柑桔的10倍,苹果的75倍,尤其是含有的环磷酸腺苷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多种心脏病有显着疗效,对癌细胞有较强的破坏和抑制作用,是医疗保健及滋补佳品。

 

  内黄大枣个大肉厚、组织疏松、富有弹性、耐贮运,是加工的上乘红枣品种。内黄现有枣制品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产品有枣茶、枣汁、枣酒、蜜枣、焦枣、等30余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泰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产业发展

 

  目前内黄红枣已发展到46万亩,700余万株,年产鲜枣12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居河南省第一。全县人均红枣收入35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已成为内黄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大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内黄县红枣品种较多,现有114个品种,主要栽培品种为内黄大枣,共644万株,占红枣总株数的92%。栽培方式以农枣间作为主,平均每亩15—20株,有一部分纯枣园,每亩55—110株,主要分布在卫河以南的12个乡镇,即城关镇、张龙乡、马上乡、东庄镇、高堤乡、亳城乡、井店乡、二安乡、六村乡、梁庄镇、中召镇、后河镇。其中集中枣区后河镇,7.5万亩耕地全部实行了农枣间作,红枣产量达3000万公斤,位居全国乡(镇)级之首。

 

       目前,内黄作为河南省无公害红枣标准化示范基地,生产的红枣已成为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绿色果品”。 


内黄大枣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扁核酸。

(二)立地条件。

土层厚0.5米以上,土壤类型为潮土、风沙士,质地为沙壤土、沙土、粘士,pH值6.0至8.5,土壤有机质含量≥0.69%。

(三)栽培管理。

1. 育苗:采用根蘖育苗和嫁接育苗。

2. 栽植时间:春栽和秋栽。

3. 栽植密度:枣粮间作栽植密度≤330株/公顷;非间作栽植密度≤1665株/公顷。

4. 施肥:盛果期枣树以产定肥,株产25千克枣施纯氮≥1.5千克,纯磷≥1千克,纯钾≥1.3千克。

5. 果实采收:9月下旬以后进入完熟期,开始采收。

6. 干制:自然晾干或烘干,至水份含量25%以下。

7.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形状为短圆筒形,上端略粗,下端略细,果核为扁形,单果重≥4.2克;外果皮紫红色,有光泽;果肉厚,呈浅黄色,酸甜适口,有弹性。

2. 理化指标:总糖含量≥42%,总酸含量≥1%,糖酸比为42:1,氨基酸总含量≥0.9%,果肉含水量≤25%。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内黄大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河南省内黄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内黄大枣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