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蜜枣

清初著名诗人施润章(1618-1683)在《割枣》一诗中吟颂道:“井梧未落枣欲黄,秋风来早吹妾裳。含情割枣寄远方,绵绵重叠千回肠。”水东蜜枣历史上曾为贡品,早在上世纪就远销东南亚、欧美20多个国家,久负盛名,驰名中外。

相传在明朝年间,水东龙池山法云禅寺(莲花峰)有一个僧人,寺庙前后有大片的枣树林,每年枣子成熟季节,僧人都可以品尝到新鲜可口的鲜枣。部分枣被晒干成红枣入药,然而由于产量太大,大多数枣还是没法储存而腐烂掉,枣一直被认为铁杆庄稼,僧人觉得不可存放很可惜。后来突发奇想的僧人首先就尝试着将枣子煮熟,发现口感很好,最初被人们称为“玉枣”,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不易存储的问题。后来僧人让铁匠打制了一把半圆刀,将青枣割出丝状纹路,并利用春夏时节收集来的枣花蜂蜜,将蜜枣进行熬煮,制成了“浆枣”,其口味极佳,色泽亮丽,保存时间大大增加,却还是没有达到僧人的期望,最后僧人将浆枣放在竹篓里,下面用竹炭火进行烘干,最终烘干的枣不仅口感依旧很好,而且存放时间大大增加,这就诞生了最初的水东蜜枣。


在僧人发明水东蜜枣后,水东农民争相效仿该技术,僧人也很慷慨的教授水东农民,最后慢慢传播开来,借助于水东便利的水路交通优势,蜜枣销售到南京等地,一时供不应求。水东和水东蜜枣的名声也慢慢传播开来。


在法云禅寺的僧人圆寂以后,水东枣农将蜜枣制作工序中用于盛放枣子的竹篮取名为—“和尚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僧人。


证书持有人:
宣城市宣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宣城市宣州区所辖水东镇境内10个村(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5′38.83″~118°59′14.76″,北纬30°43′3.20″~30°4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