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红芪

红芪在中药应用史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远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红芪。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芪出黑水宕昌者,色白,新者亦甘而温补”。《阶州志》云:“白龙江,自阶州以下谓之黑水”,可见武都是甘肃省红芪最早的产地。《甘肃省志》记载,“武都红芪家种始于1956年,面积达3万亩以上。 根据记载,800年前,红芪就畅销全国各地,每年晋商聚集在文县碧口,收购从武都骡马运来的红芪,再从水路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山西晋商从我区引种种植,因产地环境因素,所产的红芪质量性状发生了部分变异,药用效果和有效成分不及我区生长的,为了区分,称山西引种种植的红芪为“晋芪”。八十年代初,武都红芪达到了高峰时期。 1985年,武都红芪在上海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出口商品荣誉证书》;2007年,“亮陞”牌红芪在第十届杨凌农高会上荣获“后稷奖”。2010年,武都红芪通过了省农牧厅无公害认证。

1、地形地貌 武都区地处陇南市东南部,地形复杂,属西秦岭西段,境内山势陡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从东南的66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3600米,相对高差2940米。区内大部分地区在1000—2000米之间。 2、土壤成分 武都区的土以蚀性褐土、黄绵土、红壤土为主,PH为7.6—8.2,属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土层厚度在45—120cm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2—4%,速效氮含量2—3%,速效磷含量0.5—2%,速效钾2—4%。土壤纹理结构垂直,具有多孔性,质地疏松。 3、气候 武都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由于地形复杂,遍布高山峡谷,具有亚热、温暖、温和、温寒五种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量474mm,相对湿度63%,年日照时数2100小时,无霜期230天左右。一年中最热在每年七月份,最冷在年底12月份,平均相差温度28摄氏度,昼夜温差较大。 4、水利资源 境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白龙江贯穿境内,另有西汉水、福津河、北峪河、角弓河、苟坝河、姚寨河、洛塘河、三仓河等小河流,水利资源充足,分布均用。 5、降雨 年内降雨量474.6MM,其中中东部降雨量在800MM以上,裕河等地降雨量大于900MM,为全区之冠。北部高山地区雨量也较多,年降水量在650MM以上,白龙江、北裕河。三河流域等中部低半山河谷一带为少雨区,大部分地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 6、光资源 武都区日照时数平均为19.11小时,从年内各月分配看,8月份最高,9、10月份多阴雨,光照大减,全年最少,日均为4.3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9千卡/CM.年。

1、红芪的生长条件 红芪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怕水涝,忌高温。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成株后较耐旱,在陇南市武都区分布在海拔1100—1900m,降水量从480—903mm,>=10℃ 积温从2460-3870℃的区域内,主要产区为马街、安化、佛崖、甘泉、三河、汉王、柏林、鱼龙、龙风、隆兴等乡镇.红芪系深根植物,要求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土壤以微碱为好,凡粘重板结、含水量高的粘土以及瘠薄地、地下水位高、底、洼易积水的地均不易种植,忌连作。 2、环境质量 2.1环境空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GB3095—1996二级以上标准。 2.2灌溉水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GB5084—1992二级以上标准。 2.3土壤环境达到国家土壤质量GB5618—1995二级以上标准。 3、种苗繁殖 红芪在陇南市武都区种植主要分育苗、良种繁殖、大田生产3个阶段。陇南红芪种植多采取当年春季育苗,来年秋季移栽,来年秋季采挖,或第三年夏季采收种子的方法。 3.1 繁殖方法:红芪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传统育苗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虽能繁育大量种苗,但易产生变异。因此多采用提纯复壮的红芪优质种子。 3.2种子采集:指良种繁育田种子采收。 3.2.1分期采收 :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分期分批采收,随熟随采,统一打碾,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左右。 3.2.2集中采收:采收时期观察种子在即将完全成熟(7—8)时收割,置放数日观察种子全部成熟后打碾。 注意事项:打碾后的种子必须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切忌在太阳下尤其在水泥地上暴晒。 4、育苗 4.1场地准备: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土壤或绵沙土地块,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洼。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作。 4.2整地施肥:耕翻整地时每亩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kg以上,饼肥50kg(按照中药材GAP标准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 4.3选种:选择“米仓1号”优良种子,并加以精选。采用风选法,选择无杂质、子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和未经农药处理的新种子。 4.4种子处理:红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可任选其中之一。 4.4.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在浸泡2h,然后把水倒出,种子盖上麻袋等物焖12h,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4.4.2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30min后播种。 4.4.3机械擦伤: 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一遍,一般以起毛为度,或者将种子与直径为1—3mm的粗砂按1:1的比例混为用碾子压至划破种子皮为好。此方法为本规程推荐方法。 5、育苗时间及方式,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方式是撒播,即将种子撒在耙耱平的地表,在耙耱一次,使种子入土1—2cm,再镇压一遍,然后立即覆盖1cm厚细砂或麦草保持墒情.播种量112.5—150kg/hm平方。 6、苗子采挖,苗子采挖和移栽是红芪栽培的两个环节。采挖时期也就是移栽的最佳时期,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 7、移栽 7.1选地:红芪是深根系植物,在陇南种植应选择土层深厚、地势较为平坦、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黄绵土、黑垆土、黑麻垆土,土壤PH在6.8—7.4。大田生产可在川水地、旱台地、坡旱地种植。红芪最佳茬为小麦,忌连作。不易在土壤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之地种植。同时周围无污染源。 7.2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整地,旱地一般翻两次,最后一次以秋季为好,一般耕深30cm以上,结合翻地施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75000kg,磷酸二铵750 kg,硫酸钾60—90 kg,辛硫磷毒砂土100 kg(育苗地酌减),然后耙细整平。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 7.3挖苗: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采挖先丛地边开始,然后逐渐向里挖。挖出的种苗要及时覆盖,以防失水。最后将苗分级扎成10cm的带土小把,运往异地定植。 7.4选苗:分3级标准:1级根长30cm以上,中上部直径在5mm以上;2级根长25—30cm,中上部直径在3—5mm;3级根长25cm以下,中上部直径在3mm以下。定植时应选择健壮,头稍完整,根条均匀的优质芪苗,然后分级定植。 7.5移栽适用于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移栽适期为10月下旬—11月上旬或3月中旬—4月上旬,在适宜栽植期内应适当早栽。 合理密植:良种繁育株距20cm,行距35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600kg/hm平方米,保苗数14万株/hm平方米;大田生产株距20cm,行距30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70 kg/hm平方米,保苗数17万株/hm平方米。定植方法:用锨开沟,沟深10cm左右,然后将苗按株距斜摆在沟壁上,倾斜度为45度,接着按行距重复开沟摆苗,并用后排开沟土壤覆盖前排芪苗,苗头覆土厚度2—3cm。为了保墒,要求边开沟、边摆苗、边覆土、边耙磨。 8、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红芪种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齐后即可除草松土。红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 8.2追肥:一般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主要追施无机肥,一般追肥两次,时间6—8月,每次追尿素75 kg/hm平方,并在移栽定植时根施钼、锌等微肥,施钼酸按2.25 kg/hm平方或硫酸锌15 kg/hm平方,在开花期喷洒1000×10 的乙烯利,收获前30天内不得追施无机肥。育苗田一般追施1次或不施;良种繁育和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尤其要重视开花结果期追肥。 8.3摘蕾、去杂去劣:摘蕾是红芪大田生产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长,节约营养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可随田间长势随时进行;在6月份红芪现蕾初期将花蕾摘除。去杂去劣是良种繁育田在定植后1—2年的生育期间,通过茎、叶、花区别去除杂株,以保证种子纯度。通过植株长势观察去除弱病株,以确保种子质量。 8.4灌溉:有灌溉条件的红芪育苗、良种繁育以及川水地大田生产,在灌足底墒的前提下,红芪苗生长受湿度影响最大,土壤湿度不足会影响红芪发芽、出苗和长势。为了确保出苗,要随时观察土壤墒情,随旱随浇,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或喷灌最好,一般情况下浇水3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比较耐旱,一般情况下浇水2次,尤其是红芪良种繁育田在开花、结果期对水肥条件十分敏感,特别要留心观察按时浇灌。如遇降水,均可减少浇灌次数或不浇灌。 9、病虫害的防治 9.1虫害:危害红芪的虫害主要有豆蚜、小地老虎、沟金针虫、蛴螬、豆荚螟、豆芫菁等。 9.1.1豆蚜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可喷洒20%氰氢菊酯2000—3000倍液或亩施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15g。 9.1.2小地老虎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寄主幼苗的嫩叶和生长点,1—2龄幼虫取食呈现小孔工缺刻有的咬穿心叶形成不排孔,3龄以后多在表土层取食茎基部咬成残缺,为害严惩严重时大量幼苗茎部被咬断或茎基残缺,以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防治小地老虎,应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根本的方法是改善农田管理条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小地老虎的过渡寄主,同时还能直接消灭初孵幼虫。利用地老虎习性对成虫诱杀也有一定效果,可利用黑光灯、糖、醋液、酒诱蛾液。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制成5%毒土或颗粒剂,顺垄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7cm宽的药带,每公顷撒毒土300kg。 9.1.3沟金针虫为害症状:金针虫喜钻入幼苗枯死,受害之苗很少主要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 防治方法:改善农田管理制度,精耕细作,除草灭虫.另外可用锅炒香后添加适量水分,待充分吸水后,按50:1的比例拌入50%的辛硫磷,制成毒饵,于傍晚在害虫活动区诱杀. 9.1.4蛴螬危害症状:蛴螬在地下直接咬断红芪幼苗茛部,地上部分叶片枯萎,最后致使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蛴螬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法,用各种防治手段,把药剂防治与农业防治以及其他防治方法协调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1)翻耕整地,降低越冬虫量。(2)施用腐熟的厩肥,施后覆土,减少成虫产卵量。(3)土壤处理,用50%辛硫磷1kg拌毒土撒入田间,翻入土中。 9.1.5豆荚螟为害症状:幼虫为害叶片、花及荚果,常卷叶为害或蛛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2)在红芪地块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3)药剂防治:用40%氰氢菊酯6000倍液或12.5%溴氢菊酯30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d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 9.1.6豆芫菁为害症状:成虫群聚,大量取食红芪叶片及花瓣,影响结实,尤喜食嫩叶,仅留叶脉。 防治方法:冬季深翻农田,消灭越冬幼虫。因有群集为害习性,可与清晨网捕,另可用20%灭多威乳油或10%可湿性粉剂兑水50—60kg喷雾防治,虫口密度高的地块隔7d防 1次,连防2—3次。 9.2病害 9.2.1红芪根腐病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端萎焉,生长点受损致使整株萎皮纵向裂口,呈铁锈色,主根部分腐烂,潮湿时茎基部分产生粉色状物。 病源: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sp。 发病归律:土壤、土杂肥、病残体是红芪根腐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认真选地 ,加强田间管理,轮作倒茬,深翻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及时拔除病株,防止病害蔓延,建立无病流种地。定植前用辛硫磷50%EC1000倍液浸苗并可用口恶霉灵4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倍液灌根。 9.2.2红芪白粉病症状: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有白色粉状斑,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病残株,发病初期喷0.2%—0.4%度波美石硫合剂,也可喷15%粉诱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9.2.3红芪霜霉病症状:初期受害叶片失绿退色,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荚果染病,荚内种子表面产生灰白色霉层,荚外症状不明显。 防治方法:可用克露600倍液分别于5、6、7月下旬各喷1次,或5月下旬用50%硫悬浮剂150倍液喷雾,6月下旬用克露600倍液喷雾,7月下旬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连续3次,防效显著。 10、采收与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根呈长圆柱形,少分枝(成品无分枝),头粗尾细,长25—50CM,头直径0.8—4CM;表皮棕红色,有纵皱纹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略凸起,呈浅黄色;搓条时栓皮层易脱落,剥落处呈淡黄色,搓条后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横断面纤维性,并呈粉性,横切面皮部呈黄白色,髓部呈淡黄色,形成层呈淡黄色环,有细致的放射状纹理;味甘,具特异香味。药用价值高。 2、内在品质指标 武都红芪富含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 微量元素含量分别为:锌大于25mg/kg、铁大于190mg/kg、钙大于9mg/kg、锰大于9mg/kg、磷大于5mg/kg,镁大于9mg/kg。 氨基酸氨基酸含量分别为:天门冬氨酸ASP≥3%,苏氨酸THR≥0.2%,丝氨酸SER≥0.2%,谷氨酸GLU≥0.7%,甘氨酸GLY≥0.2%,丙氨酸ALA≥0.2%,缬氨酸VAL≥0.35%,蛋氨酸MET≥0.05%,异亮氨酸ILE≥0.2%,亮氨酸LEU≥0.3%,酪氨酸TYR≥0.15%,苯丙氨酸PHE≥0.15%,赖氨酸LYS≥0.3%,组氨酸HIS≥0.2%,精氨酸ARG≥1.2%,脯氨酸PRO≥0.5%,胱氨酸GYS≥0.08%,色氨酸TRP≥0.0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要求总灰分不高于6%,浸出物不低于25%。检测结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的规定。 3、安全要求 武都红芪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武都区红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格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包装规定:
外形美观,条直、表皮红棕色,无分根 ,无疙瘩头,无虫蛀、霉变的为合格品。有分支或病虫害的不合格产品另行处理。经过无公害认证的的红芪必须包装销售,包装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质量规范要求。包装上必须印注标识,在包装内放置标示卡、说明说等,注明品名、产地、等级、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 1、包装方法 分级称重装袋,每袋25 kg,误差控制在每袋100g内,然后抽真空封口,装箱封口打包,箱外相应部位盖印等级、采收时间、生产日期、含水量等,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 2、贮藏 贮存包装好的红芪不能暴晒、风吹、雨淋,应妥善保管,在清洁和通风、干燥、避光、温度、湿度等符合红芪贮存要求的专用库房内贮存,库房要设有通风窗,做到库内干燥,室内相应温度应控制在70%以内,室内温度不超过25℃。并制定严格的仓储养护规程和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3、标识 标志使用人应该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标识。(武都红芪的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注册标识) 4、其他 在贮藏的1—2年内不使用任何保险剂和防腐剂。在贮存前先将地面清扫干净,铺一层棚腊,以防潮,在棚腊上铺上木版,将打成捆或装箱的红芪架起,按不同规格堆成长、宽、高3—4捆(箱)的正方体,码起的药堆中间留2m宽的走廊,便于通风和防止发热。

证书持有人:
陇南市武都区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武都红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武都区安化镇、马街镇、隆兴乡、龙坝乡、鱼龙镇、甘泉镇、佛崖乡、汉王镇、柏林乡、汉林乡、角弓镇、石门乡、两水镇、三河镇、桔柑乡、外纳乡、玉皇乡、郭河乡、五库乡、月照乡、黄坪乡、磨坝乡、三仓乡、蒲池乡、龙凤乡等25个乡镇376个村,北到龙坝乡冯坪村,南到枫相乡刘家坪村,西到坪垭乡六村,东到佛崖乡分水岭,地理坐标为东径104°34′30″—105°38′45″,北纬32°47′55″—33°42′30″。面积1.02万公顷,年产量 32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