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原蘘荷

说起蘘荷,许多南通人并不陌生,嗜好者不少。它是如皋下原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茗荷、野姜等。蘘荷食用部分为花苞,呈纺锤形,颜色紫红;烹饪后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带麻涩,且回味微甘。《本草纲目》记载,蘘荷对治疗便秘、糖尿病有特效,因而也有“亚洲人参”美誉,已成时尚的天然营养保健蔬菜之一。下原蘘荷食用部分为花苞,呈仿锤型,颜色紫红,长 5cm~8cm、直径1cm~2cm 、单苞重5-6克,熟制后,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带麻涩,回味微甘。

如皋下原古称“下驾原”,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下驾”当地,品尝下原出产的蘘荷系列菜品,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下原蘘荷”由此得名。如皋下原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蘘荷,原先是因为药用价值高,现在则是因蘘荷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至于南通人,尤喜夏日用蘘荷炒毛豆佐餐,成为不折不扣的“舌尖上的美味”。


2.1 气候情况 下原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属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近海区受海洋调节较明显,温差较小,水汽充足,年均气温16.1℃、年日照时数1962.7小时。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蘘荷生长。 2.2 土壤情况 下原蘘荷主产区位于长江北岸,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土壤以夜潮土为主,富含有机质,适宜蘘荷生长。 2.3 水文情况 该地域季节性明显,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位于河网稠密、湖荡众多的长江三角洲,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为下原蘘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3.1 产地选择 下原蘘荷为多年生,4-5年更新一次,主要特色种植方式为庭院种植和林果间作,秸秆半腐熟覆盖栽培,重施有机肥。 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湿润、阴凉(家前屋后、树下及树旁)、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种植。产地环境条件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的要求。 3.2 品种选择 下原一号:花胞紫红色,生长旺盛,分蘖势强,株高30厘米左右,单芽重5-6克。 3.3 生产过程管理 整地:栽培下原蘘荷的地耕土层宜深,低湿地需高垄,高燥地宜低洼,以保持土壤湿度。栽两行的畦幅以120cm-130cm,株距40cm-50cm为宜。栽单行的畦幅以100cm,株距30cm-40cm为宜。 分蔸繁殖、合理密植:主要采用分蔸繁殖,分蔸时每蔸必须带2~3个完整芽苞,春季4月份出苗,5月移栽,采取大小行定植,大行距不超过60厘米,小行距与株距30厘米,亩栽3300蔸左右。应浇足长江水定根水。 田间管理:定植第一年必须适当遮阴。移栽成活后的田块,来年春季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5-6月份)施腐熟有机肥,促苗生长健壮、一致,促芽苞肥大,提高品质与产量。 3.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收获:7月下旬-9月中旬采摘,紫红芽苞出土后未开花前将其掰下,适时采收兼顾品质和产量,低温阴凉保存。连续采收4~5年后,应挖出部分种蔸适当分蔸。 3.5 生产记录要求:生产有完整记录并保留两年以上。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下原蘘荷食用部分为花苞,呈仿锤型,颜色紫红,长 5cm~8cm、直径1cm~2cm 、单苞重5-6克,熟制后,口感脆嫩,姜味芳香,略带麻涩,回味微甘。 4.2 内在品质指标 下原蘘荷蛋白质≥0.68g/100g,总糖≥0.75g/100g,膳食纤维≥1.45g/100g,维生素C≥1.0mg/100g。

包装规定:
境域范围内所有的下原蘘荷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下原蘘荷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其图案,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如皋市下原镇农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下原蘘荷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证书持有人:
如皋市下原镇农业服务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下原蘘荷产区位于如皋市境内。地域保护范围为南通市如皋市所辖下原镇、九华镇、白蒲镇、磨头镇共计4个乡镇47个村(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9'3.2"~120°49'22.19",北纬32°04´48.89"~32°18'50.6",地域保护范围常年种植面积1333公顷,年产量0.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