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腌肉柴火烟熏咸肉土猪肉汉中特产农家手工自制干度好500g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44.8

镇巴腊肉选用汉江黑猪,现杀冷腌,加入食盐、花椒、八角、桂皮、大小茴香和丁香等作料,腌入缸中,十天左右出缸,再用柏树、香椿的枝叶点火慢慢烘熏至干,并常年吊在火炉之上。皮色金黄有光泽,色泽鲜艳,瘦肉红润,肥肉淡黄,味道醇香,肥不腻口,是同类的咸肉所不能比拟的。口感醇香特别,回味悠长。

镇巴腊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特产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的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当地人便用腊肉奉给。三国时候,蜀汉张飞在镇巴境内作战时每顿饭都要吃一只腊猪腿。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就贡送镇巴腊肉,称为贡腊御用。

 

为了保护、发展“镇巴腊肉”这一独特的美食佳品,镇巴县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工作,并于2010年12月,镇巴腊肉获得了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12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12月,镇巴腊肉获得了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3年12月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镇巴腊肉选料精到。选择的猪肉肥瘦适中,便于加工整形。镇巴腊肉熏烘讲究。一般要现杀冷腌,加入食盐、花椒、八角、桂皮、大小茴香和丁香等作料,腌入缸中,十天左右出缸,再用柏树、香椿的枝叶点火慢慢烘熏至干,并常年吊在火炉之上。故此腊肉蚊蝇不爬,三伏不腐,久放不坏,肉质不变,香味不去,色、香、味、形俱佳。镇巴腊肉口感醇香特别,回味悠长。“一家煮肉百家香”,煮熟的腊肉切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作用,在烹饪吃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炖、炒、蒸、炸,基本味不散,尤其是刚出锅的“菜板肉”,香气扑鼻,让人馋涎欲滴,从古至今,镇巴腊肉就是镇巴人招待亲朋贵客的美味佳肴和馈赠礼品。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特色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制作加工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产地环境

 

镇巴县地处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南接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东邻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西北与西乡县接壤,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镇巴县总人口28万人,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主要是汉族,另有苗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镇巴地域辽阔,境内山峦叠嶂,沟谷幽深,山势陡峭,海拔最低点416米,最高点2534米,相差2118米,地形以中山地貌为主,地下溶洞比比皆是,暗河纵横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坡缓,北坡陡,大部分区域都在25度坡度以上。镇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境内植被丰茂,雨量充沛,气候温润,环境宜人,年平均气温13.8℃,降雨量1250mm,无霜期240天,嘉陵江和汉江水系横贯南北,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全县森林面积128万亩,覆盖率达到59.9%,拥有亚洲最大的天然原始木竹林,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各种动植物资源达1200余种,茶叶、木耳、核桃、板栗、香菇是当地特产,盛产杜仲、黄姜、天麻、党参、枣皮、当归等中药材,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称。

 

镇巴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交通非常不便,工矿企业少,大气、水源、土壤均无污染。在这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中,镇巴先民培育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土猪——汉江黑猪,汉江黑猪体格结实,肉质鲜美,口感醇香,近年来经过杂交技术改良,又解决了饲养周期长、脂肪过多的缺陷,使镇巴腊肉的品质更上一层楼。广大农民一直坚持圈养或者放养的传统养殖模式,使得猪肉的肉质非常稳定。镇巴猪所用的饲料是山中随处可采的野生树叶、青草藤蔓,最常见的有构树叶、荠荠菜、锯锯腾、鹅儿肠等,其中不乏各种中草药,如绞股蓝、金银花、野红花、杜仲叶、桔梗、山药、葛根叶等数十种中药材,辅之以玉米、红苕、土豆、南瓜、菜叶,真所谓镇巴土猪“吃的百草糠,喝的山泉水”,所养出来的猪,肉质鲜嫩,自带一股特有的芳香。


历史人文

 

镇巴腊肉是陕西南部以制作特别、厚实醇香而别具一方风味,远近有名的传承美食。“镇巴腊肉好,镇巴腊肉香,招待九州四海客,腊肉下酒味道长!”的山歌不知唱了多少年,多少代,而今是越唱越远,越唱越响。

 

镇巴腊肉历史久远,《博物志》上说:土地所有者,有饮食之异。清人徐珂指出:“人类所用之食物,要视气候为标准,视寒暖为标准。”食物风味的形成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镇巴腊肉的形成亦是如此。镇巴所处地理位置在茫茫的大巴山中,林茂草丰,山民们祖祖辈辈以农耕、狩猎、自产自食为基本生存、生活方式。靠山吃山,山民们的饮食来源也就自然取之于斯。另一个原因就是镇巴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很大,肉类食物不易保存,天长地久,宰杀猪羊,烘制腊肉以供所需,镇巴腊肉便在“民间吃食”中诞生了。通过口艺传承烘熏猪腊肉,无疑也是镇巴山民先祖智慧的体现,饮食文化的彰显。

 

说道腊肉,中国的四川、云南等好多地方都有。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腊肉有不同的风味特点。镇巴腊肉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巴山时,当地人便用腊肉奉给。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就选送镇巴等地的腊肉,称为贡腊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还传,三国时候,当年在镇巴境内作战的猛将张飞,对镇巴腊肉,那是特别的喜欢,每顿饭都要吃一只腊猪腿下酒。1934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经过此地,镇巴县乡民为了欢迎自己的军队,家家户户拿出了腊肉,犒劳将士,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生活,鼓舞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决心和信心,镇巴腊肉为革命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的镇巴山民,在一天劳累之后的晚间,或是有客人来的时候,从自己的火龙坑上取一块腊肉下来,放在柴火上烧去腊肉外皮,放在温水里一洗,一块金黄色、晶莹透明的腊肉就呈现在眼前,一下子就会勾起食欲,要是放在用柴火烧的铁吊罐里一煮,那飘起的肉香味就直冲脑门,使人馋涎欲滴,真有腊肉味绕梁,三日不绝之妙,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主人再把自己酿的包谷酒,俗称“土茅台”或“遍山倒”,添加一些土蜂蜜,也放在火上温热,用这自家酿的酒, 自家做的腊肉,那浓浓的肉香,清纯的酒香,弥漫整个空间,或就着堂火,或在自家小院场里,安上一张小柴桌,自己同亲人慢慢品尝,共叙天伦之乐,或招待远方来客,共话农家之事,侃大山之情,听那阵阵松涛,叮咚泉水,闻声声蝉鸣蛙叫,赏清秋明月,那悠然自得之情,虽陶翁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也是无法比拟的。 

 

品牌建设

 

镇巴腊肉历史悠久,镇巴人民对腊肉对着特殊的感情,凡有亲朋好友登门,都要拿出腊肉招待宾客,喝大碗烧酒,吃大块腊肉,是镇巴的传统习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镇巴立足“稳农带产业”发展战略,抢抓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一是壮大生猪养殖规模,成立了优质生猪养殖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指导,保证镇巴生猪品质,生猪养殖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生猪年存栏达到120万头以上,年出栏一直保持在80万头左右;二是为保证镇巴腊肉的品质,要求全县的养殖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摘山上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原料饲养生猪,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饲料,确保了腊肉制作原料的质量;三是全县共培育发展腊肉生产加工企业3家,专门从事腊肉研究、生产、加工,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镇巴腊肉产业已初具规模,生产工艺日臻成熟,已经形成年生产加工3000吨的能力。2007年,镇巴腊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同年11月,镇巴腊肉加工项目作为陕南突破发展项目获得10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后续还有国家资金投入扶持;四是注重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腊肉生产企业加强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的合作,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镇巴腊肉的品质。目前,镇巴腊肉在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畅销汉中、西安、兰州、西宁、成都、重庆、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


镇巴腊肉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农历小雪至大寒末期选用在保护区内养殖的汉江黑猪及其杂交后代,养殖时间8至12个月,屠宰标准体重范围80至120kg,加工用原料部位为前腿、后臀、五花肉,霜降及立春间干腌。

(二)加工技术。

1. 加工工艺:原料→修整→腌制→烘制→熏制→烧洗→晾晒

2. 加工要求:

(1)分割。将整块的前腿、后肩、五花肉,分割成1500g至2500g重的长方形肉块。

(2)腌渍。将切好的肉块用食盐及调料粉擦均抹透,肉面向下,最下一层肉皮向上,依次放入腌缸,腌渍3天后翻缸,温度控制在-2℃至5℃。

(3)熏制。腌好的肉应沥干水分挂入熏房,用备好的木屑、柏树枝、椿树皮等熏烤,熏房内初温70℃,3至4小时后逐步降温至50℃至30℃。

(4)烘烤。烘烤在烘烤房内进行,将腌制好的肉块吊挂在烘烤房内的木架上,选用上好的柏树枝、椿树皮、核桃壳、青岗木等镇巴山区特有的带有浓郁香味的柴草慢慢烘烤,温度控制在30℃至40℃之间,烘烤30至45天。

(5)烧洗。将烘烤好的腊肉用喷灯烧焦表皮,用温水浸泡7至15分钟,用温热水清洗至水清为止,捞出挂在干燥、通风处沥干水份。

(三)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脂肪呈乳白色、瘦肉呈枣红色;外表微湿润、清洁无粘液;肉质优良、有弹性。

2.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25;食盐的含量(以NaC1计)/(%)≤8。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镇巴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镇巴腊肉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