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城里印子粑

  • 更新日期:
  • 获奖日期:
  • 谁家最正宗:
    湖北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 荣获:
    中国(湖北)金牌旅游小吃
  • 颁发机构:

果城里印子粑是大冶市殷祖、刘仁八镇农民历史上用来供奉“土主”菩萨的供品,后来演化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工艺,果城里印子粑造型新颖、晶莹透亮、香而柔软、入口黏而不腻。既可蒸食,又可烤食,还可和荤汤煮食。在果城里,分吃印子粑就是与神仙分福,非吃不可。

  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便成了大米。对于生活在中国南方的人们来说,在生存意义上,大米仅次于水。这颗不足1厘米长的谷物,只需将稻壳磨去,加水加热,就能为人们提供非常丰富的葡萄糖、氨基酸和淀粉。这是最简单的果腹方法。
  但将一粒米交给黄石人,他们会寻思着用复杂的方法获得其营养,也让舌头感到愉悦。一粒粒大米就在石磨、“粑模”中应需求而转化。于是,大米在石磨中被研磨成了液态米浆,成就了筋道爽口的折子粉;于是,大米在黄石人特制的“粑模”中,成就了富有文化情怀的印子粑。
  
  印子粑是黄石一种民间美食。
  印子粑粑印用木制,每个粑印有1至3个空模,形状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鱼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制作出来的粑边缘有一圈花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蒸熟后,印子粑入口即食。口感软糯,味道甘甜。

  土主会上的粑山

  3月25日,是大冶刘仁八镇刘贵湾接菩萨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男丁们就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老爷从宗祠里抬了出来,绕着村庄开始巡游。一年一度的“土主会”在村里正式开始了。
  “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菩萨,是一种游神祝福庙会习俗,流传在大冶“果城里”一带。“果城里”包括大冶殷祖、刘仁八、铜山口等乡镇200多个村庄,这里四周大山环绕,山貌如城,形成天然抱裹之势,人们叫它裹城;又因这里地处江南,气候温和,盛产桃、李、梨、桔、枣等果品,故名“果城里”。
  自古以来,备受尊重的人往往都会拥有着无数的拥趸者。相传,土主菩萨俗名王文慰,江西都昌人,五代十国后唐之武将,任职永兴(含大冶),累仕至宋,咸平初(998年)终于位。唐宋敕封银青光禄大夫。任内,政隆仁爱,济困扶危,兴利除害,奖励农桑,一身正气,殁于任上,名垂青史,以德成神。民感而立庙以祀焉,(载明·嘉靖《大冶县志》)今庙址刘仁八镇黄茅尖山之中,坟葬刘仁八镇东山村胡家湾村旁,有碑记,文曰:“唐宋勅封银青光禄大夫土主之神墓”。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村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从尖山殿抬下山,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遍,三月初三送上山回尖山殿,历时二十多天。游村之时,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典。
  接土主菩萨是个体力活,自然是村中男人们的分内事。而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也不会闲着,准备祭品的工作就会落在她们身上。
  在祠堂里,村民卢秋英将一块又一块雪白的印子粑摆上了“八仙桌”,按照顺序叠在一起,堆成山状。小时候,长辈们就告诉她做印子粑来怀念土主老爷的习俗。以此作供品,敬奉土主老爷。
  每年到这个时候,生活在“果城里”一带的村民们均要大量地制作印子粑,然后将其堆成一座座小山,当地人称之为堆粑山。粑山有大有小,根据家庭的贫富而定。最高时,竖起能达一人多高,气势十分宏大。

  印子粑中的味觉记忆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食物的敬意不亚于对神明的景仰。这份敬意也带给了中国人创造美食的灵感与智慧。
  接土主菩萨当天,卢秋英起了个大早,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她要一次性制作上百个印子粑,用来搭建“粑山”。
  印子粑以黄石本地籼稻为主要食材。卢秋英再掺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进行揉和。籼稻与糯米交融,面团越揉越大。
  面团只有揉得充分,印子粑吃起来才有口劲。卢秋英将揉好的面团拧成小团,然后从厨房的灶炉上取来“粑模”,对米粉团进行加工。
  “粑模”,一种用来制作印子粑外形的工具。粑模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图案,这让粑面上雕刻的花、鸟、鸡、鱼、龙、凤、猪、牛、狮子等图形形象十分逼真。
  做印子粑时,卢秋英先将调好的米粉团填入粑印中。“啪”的轻轻一磕,印子粑就会同时应声而出,然后一圈一圈地摆在晒筐上。制作好的印子粑放进蒸笼里蒸,约莫半个钟头,就熟透了。
  出笼的印子粑,晶莹剔透,清香四溢,卢秋英还要在印子粑上点红,代表着平安、幸福和吉祥。印子粑出笼之时,村里的一群孩子在厨房外观望已久。还未等卢秋英将“小心烫嘴”的话说出来,孩子们一手拿起一块印子粑,塞进了嘴里。因为热度高,他们嘴里还时不时发出“滋、滋、滋”的呲牙声。
  看着眼前的孩子们,卢秋英仿佛回到了过去。曾几何时,在长辈们制作好印子粑后,她也有这样狼狈的时候。如今,印子粑已经成为了大冶、阳新的一种民俗食品,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也世代相传下来。
  如果要堆粑山,卢秋英要趁印子粑还有热度时进行堆放。在村里,妇女们堆成的粑山有的成树状、有的成塔状,晶莹透亮,造型精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对于当地人而言,制作印子粑绝不是只为了观赏,这也是祭祀完后,弥足珍贵的美味。村民将印子粑馈赠给亲戚朋友品尝,传说,吃了这些敬奉的印子粑,一年当中就会大吉大利。
  吃面、喝汤时,黄石人如果再在汤锅中放上两片印子粑,那么一定是件幸福的事。当印子粑煮熟后,用筷子将其夹起,轻轻咬上一口,软糯的米香在唇齿间开始萦绕。汤汁的香气伴着印子粑的甘甜,这就是黄石人繁衍千年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