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大禾米粿

  • 更新日期:
  • 获奖日期:
  • 谁家最正宗:
    江西省阿里老表贸易有限公司
  • 荣获:
    中国(江西)地域十大名小吃
  • 颁发机构:
官方店铺 立即购买 ¥10元

弋阳年糕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弋阳县现存较早的同治十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大禾米白而又长大,以制作加工大禾米,禾谷米白饭硬制作多团,需三蒸二百舂,弋市米为之食水多,软而适口,弋阳大米粿洁白如霜透明如玉,油光发亮,韧性特好。

弋阳年糕以弋阳当地独有的大禾谷作原料。采用“三蒸二百锤”的独特工艺,制作出的年糕具有洁白如霜、透明如玉、口感爽滑、韧性可口、不粘不腻、久煮不糊的特点,食用方便,咸甜均可,蒸炒煮烘皆宜。历代被选为皇宫贡品。弋阳民间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年糕。


弋阳年糕,又名弋阳大禾米粿,是弋阳县传统特色食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弋阳大禾谷米为原料,采用“三蒸两百锤”的独特工艺制作而成,以白洁玉润、柔韧爽滑而著称,被称为“年糕之尊”。


弋阳年糕制作始于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被奉为年糕中的上品。明清时期,只有高官富人才能享用的弋阳年糕,开始成为贡品。  


据弋阳县现存较早的同治十年版《弋阳县志》记载:“大禾米白而又长大,以制作加工大禾米,大禾谷米白饭硬制作多团,需三蒸二百舂,弋市米为之食水多,软而适口,省垣称弋阳团子,最驰名外县,土商多远往他处做赠品。”


弋阳年糕代代相传,家家种大禾谷,户户打大禾米粿,然而因为手工制作难以形成规模,所以弋阳年糕在市场上很难看到。直至1997年,弋阳县投资30多万元创办弋阳县第一家年糕厂,才让这一贡品变成规模化商品。


明万历年间弋阳知县新安人程有守曾夸赞弋阳“山川文物甲于江右”,且弋阳人秉性耿直,嫉恶如仇,“高风孤节,凛凛有生气”,这种性格反映在做年糕上也是一丝不苟。


弋阳人捶、蒸米团要反复三次,捶打200次才行,以“三蒸二百捶”闻名,少一下都不行。至今在弋阳的民间活动中,捶打年糕仍是一项最受欢迎的活动,年轻人从古法的捶打中可以体味到先人们辛苦劳作、认真守信的传统。


弋阳年糕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

浸泡后的大禾米冲洗入甑,大火将米蒸成熟饭,再把蒸熟的米饭投入干净的石臼中,用木棍反复碾压,再用木棰反复捶打,最终把米饭打成米团,然后重新投入饭甑中用大火蒸。蒸后再投入石臼捶打,捶后再蒸,如是者三。

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被分割成小团挤入印板,印板上雕刻有吉祥、喜庆图案,用手工压平后,年糕上就有了圆形或条形的印花纹。待到晾干表面后,农人们又把它们浸泡到立冬后至立春前十天的纯净山泉水中,用这个方法可以保鲜至端午节前后。

非遗传人

“嘿吼嘿吼,抡起大槌,捣米打粿,三蒸百杵。”腊八过后,在南昌市西湖区盈石广场举办的年货大集上,每天都能见到几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汉现场表演打年糕,50多斤重的实心木槌,3个人才能合力抡起,其中带头的便是年纪稍轻的许仕忠。

许仕忠,出生于弋阳,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大禾米粿”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儿时起,打年糕的场景就一直伴随着他。几年前,他从外地回来,年糕就成了他的事业。

“三蒸两百锤,白润韧爽滑。”为抢抓机遇,许仕忠于2014年成立了阿里老表贸易有限公司,将弋阳年糕做大做强,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客户群。去年一年阿里老表卖出了40万斤年糕。

十几年来,许仕忠一直在传承手工打年糕的技艺。“在江西,‘阿里’是我的意思,‘老表’指表亲,是一种亲昵的用语,”许仕忠说,“成立品牌,一是希望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品尝这一道美食。”

2017年,弋阳大禾米粿凭借三蒸两百锤的特殊工艺,软糯不粘不腻、嚼劲十足的口感,荣获全国地域10大名小吃的奖项。“这是弋阳大米粿荣获的第一次大奖!”许仕忠骄傲地说道。

他表示,阿里老表公司将长期从事大禾米粿的生产销售,表演宣传手工果跟机器果,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跟实体店的销售,把这份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吃传承下去!

弋阳老少吃年糕

希望生活年年“高”

弋阳大禾米粿

不仅仅是一种食品

更包含着人们期望年年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2010年,弋阳年糕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