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科黄化餐厅

在省道213群科新区高速出口斜对面200米的地方,有一家常年停满车的餐厅,食客纷至沓来。很多当地人都把餐厅的手抓羊肉叫“黄化手抓”。 餐厅的老板叫马永成,是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科手抓羊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马永成的爷爷马成虎开始,他家就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古城街道开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饭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店面扩大到了120平方米。在店面不断扩大的同时,群科手抓羊肉制作技艺也在爷孙三辈的不断精进中,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找河湟非遗】群科手抓背后的匠心与传承

海东日报 2022-08-06 22:01 发表于青海



点击上方“海东日报”关注我们



 

在省道213群科新区高速出口斜对面200米的地方,有一家常年停满车的餐厅,食客纷至沓来。很多当地人都把餐厅的手抓羊肉叫“黄化手抓”。




餐厅的老板叫马永成,是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科手抓羊肉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马永成的爷爷马成虎开始,他家就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古城街道开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饭馆,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店面扩大到了120平方米。在店面不断扩大的同时,群科手抓羊肉制作技艺也在爷孙三辈的不断精进中,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叫做“黄化手抓”呢?据马永成回忆,爷爷制作手抓羊肉的手艺是从黄南藏族自治州学来的,而爷爷又是化隆的,因此便取名叫做“黄化手抓”。从黄南州学会关键的技术后,爷爷又在此基础上加工改良,配上了自家的秘制调料,才形成了一道完整的群科手抓羊肉。


群科手抓羊肉之所以成为一个品牌,除了传承百余年的技术以外,还在于它从百余年前一直保持着不变的鲜嫩可口的味道。“我们的羊肉选用的都是祁连山的草膘羊,不是育肥羊,而且只要‘对牙羊’。”马永成说,“对牙羊”指的是两岁半左右的羊。之所以只要“对牙羊”是因为这个岁数的羊的肉质最鲜嫩可口,没有丝毫膻味。


“群科手抓去其他地方做就没有这个味道,这也是为什么叫做群科手抓的原因之一。”马永成说,之前他想扩张自己的事业,于是去西宁市开了一家店,但由于水的原因,煮出来的羊肉与在群科煮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再加上顾客比较少,便没有继续经营。经过一次失败的尝试后,马永成发觉群科手抓只有在群科才能做出这样的美味,便下定决心,只在群科经营。


为了将群科手抓羊肉一直以来的好味道保持下去,马永成和父辈们一样,事事亲力亲为。每天下午,马永成会派车去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将羊从祁连山运输到化隆县,在屠宰场待一夜后,第二天清晨五点他就要到屠宰场盯着。屠宰的羊肉要用秘制酱料腌制一晚上后第二天再下锅煮,煮的时候就要放入秘制调料煮1.5个小时。出锅时,肉香四溢,肉质弹滑,让人口舌生津。


看似简单的烹饪程序背后,是马永成父辈和他对原始味道的坚守。“这两年受到疫情影响,餐厅有时候会关门,我们去祁连山那边把羊运输过来的话也很贵,成本就高了,但我们还是坚持这样做。”马永成说,做餐饮,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来餐厅吃饭的很多顾客都是熟人,一旦在味道和食材上降低标准,就会辜负顾客的信任,餐厅也没办法做得长久。


现如今,只要走进黄化餐厅点上群科手抓,端上来的就是“三道菜”。一道清脆可口的拌萝卜,一盘焜锅馍馍和一盘手抓羊肉,再配上马永成家秘制的蘸料、大蒜,一道完完整整的群科手抓羊肉就上桌了。不少从黄南州和西宁市路过的人,都要进门来品尝一下这道声名远扬的群科手抓羊肉。“每逢周末,这里都要提前定位置才能吃得到,有时下午两三点就已经没肉了。”马永成说。


这些年来,凭借着爷爷和父亲的精心经营,黄化餐厅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疫情期间不让开店,我们就很想念这一口羊肉,6月份开始经营以后,就赶紧过来吃两斤。”来自群科新区的顾客韩成龙表示,吃群科手抓羊肉是从小跟着爷爷来吃,后来父亲也常来吃养成的习惯,现如今是自己携家带口来吃。


对于黄化餐厅不少老顾客来说,群科手抓羊肉一直不变的味道是他们美好的儿时记忆,而对马永成来说,群科手抓羊肉里蕴藏的不仅是致富的味道,更多的是他对技艺的传承,还有对父辈的无限思念。



群科黄化餐厅

地址 :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乙沙村

电话 : 1829709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