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记丁普照蟹黄包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1894年掘港人丁四老太创建了一家菜馆,因其虔诚拜佛,取“佛光普照”之义,将菜馆取名为“丁普照”。民国8年,她成功开发出“丁普照”蟹黄包,从此名扬天下。其后经过后人的反复推敲和改良,“丁普照”得以传承而且口感更胜一筹,成为海滨地方传统名点。“丁普照”商标跻身南通知名商标行列,还先后荣获“中国名点”、“中国十大包子品牌”等殊荣。

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的“丁普照”蟹黄包曾经与天津德聚狗不理包子、扬州富春水晶包、上海南翔小笼包齐名。当地文人所作的《蟹黄包赋》有云:“其皮之薄兮,如蝶翼之敷面;其馅之奇兮,似玛瑙之闪光:其汤汁之醇和兮,沾唇而淋滴;其蟹肉之肥嫩兮,入口而消烊。”从清末状元张謇,到抗日名将陶勇,直至平民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后因战乱频繁,“丁普照”蟹黄包失传于世。解放后,虽有多家仿制,但口味总不尽人意。


葛卫东,美食世家王树记的后裔,前些年一直经营着一家酒楼,善于思考的他发现,在县城掘港大凡开面馆、包子铺、点心店,都喜欢利用“丁普照”揽客。2007年,他作出一个令家人和亲友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关掉酒店,开包子铺,让失传多年的“丁普照”蟹黄包重新问世!


据地方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掘港人丁四老太创建了一家菜馆,因其虔诚拜佛,取“佛光普照”之义,将菜馆取名为“丁普照”。民国8年,她成功开发出“丁普照”蟹黄包,从此名扬天下。然而对于门外汉的葛卫东来说,要挖掘和恢复“丁普照”谈何容易,“再难也要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字号传承下去!”葛卫东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


他一方面不惜花费高薪,先后请来10多名正在县城各店铺制作“丁普照”包子的师傅,博采众长;另一方面,上门邀请当年吃过“丁普照”包子的老人举行现场品尝会,充分听取意见,反复调整、优化制作工艺……当得知当年有一位做过“丁普照”包子的孟姓师傅如今已年过八旬、家住上海时,他二话没说,立即驱车上门讨教。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推敲和改良,葛卫东不仅使如东人引以为豪的“丁普照”重新面世,而且口感更胜一筹。同时还创造性地改变了当年“丁普照”只能现吃的不足,使之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大大提升了市场份额。


在工商部门的悉心指导之下,“丁普照”商标跻身南通知名商标行列,还先后荣获“中国名点”、“中国十大包子品牌”等殊荣。



过去,掘港砖桥西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宽不足两米,长约六十来米,名曰“旗杆巷”。此巷虽不起眼,但小巷深处的一家菜馆与该菜馆的蟹黄包儿却远近闻名。这餐馆的店号叫“丁普照”,时间一久,巷子便随店号改名“丁普照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