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感应塔碑现藏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的石刻陈列室,全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也叫“天佑民安”或“西夏碑”。清嘉庆九年被武威人、甘肃著名学者张澍所发现,是迄今所见最大、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最有价值的西夏碑刻。
西夏碑碑两侧各有线刻伎乐菩萨,袒胸系裙作舞蹈飞翔状。正文为西夏文楷书,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碑座束腰,矩形,四角削成斜坡状,边沿杀角,大体似龟形,上刻花纹。另一面刻汉文,小篆题名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二十八行,每行七十字。碑文四周有线刻卷草纹。碑头题名两侧各有一身线刻伎乐菩萨,作翩翩起舞状。题名上端刻云头宝盖。
西夏碑文通篇记载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大意是:凉州护国寺内有一座7层的佛塔,是阿育王以“奉安舍利”而建的8万4干座佛塔中的一座,后来因年久失修面毁坏。至前凉(公元314-376年)时,张轨修宫殿正在此塔旧址之上。到张天锡时宫中屋“灵端”,张天锡即毁宫复塔。至西夏占领凉州、该塔仍完好无损,而且“灵应”更多。天祜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冬,凉州发生大地震,塔身倾斜后又恢复原状。为了旌表佛塔的“灵应”,西夏皇太后和皇帝祟宗李乾顺诏命重修此塔。
天祜民安五年竣工后,遂立碑纪功,颂扬佛的灵应和西夏统治者的功德。
护国寺感应塔碑的发现,引起了金石研究者以及西夏史研究者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它不但是汉文化的珍贵遗产,亦是西夏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史料珍品。碑文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对研究西夏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部西夏文与汉文相对照的珍贵的“字典”,对研究西夏文这一古老失传的民族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书库”,那么西夏碑则是未被石书库收藏的一部“珍藏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