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大搜索
城市概述
景点逐个数
魅力当地
食住玩购
交通指引
百宝箱
 
当前位置 〉 台北 〉 魅力当地

风俗节庆

台湾传统大戏――南管戏 
  是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

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 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 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 「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 形式列为课程。 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 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 年间,当时因「梨园戏」逐渐没落,便在「梨园戏」 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武术技艺(宋江戏)及其他的 戏曲而产生的新剧种,因本底里是「梨园戏」,因 此传到台湾以后,在民间仍以「南管戏」称之。「高 甲戏」是大陆的称呼法,在台湾民间艺界并不使用 这一名称。目前在台湾尚有活动的职业剧团计有伸 港的「新锦珠」、员林的「正新丽园」、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动已日渐减少。

高山族的歌舞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舂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舂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舂米。

  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众人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扫祖墓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插着柳条和艾条。在扫墓时,从福建去的闽南人后裔,除了准备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作祭品外,还要包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千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然后蘸着甜酱或辣椒酱吃。而从广东去的客家人子孙,则要准备猪肉、鸡、蛋、鲍鱼和豆腐干等五种祭品,并做艾糍、蒸发糕,拜祭自己的先人。过去,每当清明时节,都有一批批台湾同胞,渡海回到福建、广东等地的故园,祭扫自己祖先的坟墓。等拜过祖先,烧过香纸后,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给大家,在墓地上野餐。这时,父母或家长就对儿孙讲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和开发台湾宝岛的业绩。  

  而台湾漳州籍人却不过清明节。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的“清”在“明”之上,于是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初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州籍人就将此习俗保留至今。

高留圩 
  阳春的“高留圩”历史悠久。“高留圩”每年一度,农历五月初一这天,各式各样的木器、竹器、藤编织品云集高留河滩,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抢购各种编织品、工艺品,据说这些经过高留水浸使过的工艺品,永不蚀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留圩”吸引了无数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