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象棋在蒙古语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 早在十三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经漫长历史岁月,传承和发展至今。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可以经常看到牧民围坐对弈的场景。   蒙古象棋从棋盘、棋子设计、制作到游戏规则,都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点和草...

       查玛是蒙古族传统的舞蹈形式,另有“恰木”等译法,民间俗称“跳鬼”。明万历六年(1579年)前后便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蒙古人称之为“查玛舞”。查玛分布在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阿拉善盟等地区。        查玛舞分为祭祀...

  奶食品是蒙古族的传统食品,蒙古语叫察干伊德,即白食,是纯洁、吉祥的意思。   蒙古族制作奶食品历史悠久,五畜的奶汁都可制作。   阿拉善蒙古人很早就有挤驼奶的习惯,并做出各种驼奶食品,其制作手艺在家庭、宗亲间代代传承。   驼奶制品种类...

  土尔扈特婚礼传承久远,保持了早期蒙古客烈易惕部的传统婚礼习俗,后来该部逐渐西迁,先后在今天的新疆地区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畔游牧,吸收了其他部落和民族的文化因素。公元1698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500余众,在首领阿喇布珠尔率领下,赴西藏礼佛...

  阿拉善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300多年前就已成为阿拉善王府内的席上珍品。相传由阿拉善第一代王爷和罗理率部从新疆移居阿拉善时带入了这一习俗,而到第三代王爷时,将京城烤鸭技术和蒙古族烤羊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阿拉善烤全羊的独特...

  阿拉善额鲁特蒙古部最早属蒙古卫拉特四部,原居住于新疆阿尔泰山脉,清康熙二十年前后,迁徙至阿拉善,在这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风民俗。婚礼文化是额鲁特蒙古部最具代表的特色文化之一,是研究其民族发展和变迁的重要依据。   阿拉善额鲁特蒙古部婚嫁...

  蒙古族祭骆驼,是流传于内蒙古阿拉善的一种集民间信仰、传统生产、人文思想为一体的民俗活动,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祭公驼是区域性的组织活动,一般在寺庙集中举行,祭母驼和祭驼群则以相邻牧户为片区,分散进行。   在长期生产生活的...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棋牌游戏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部落时期,游牧民族地区的先民们通过观察自然和总结生产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形成了部分棋牌游戏的雏形。后经过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传承至今。考古学者在古老的阴山岩画中发...

  蒙古族赛驼是一项独特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其中地处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盟被誉为“驼乡”,是蒙古族赛驼的集中举办地之一。   蒙古族赛驼是骆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也是最早驯服使用骆...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出土的匈奴文物的图案以及《江格尔》中的记载,证明沙力搏尔式摔跤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阿拉善盟各地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域均有分布。   沙力搏...

  蒙古族传统棋牌游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吉日格是蒙古族先民在蒙古高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棋类游戏。到现在,此游戏主要在内蒙古的科尔沁、阿拉善额济纳等地区的少部分牧民中有流传,其他地方越来越少见。   吉日格棋牌有正方形或圆...

  诺日布又称“十二属相牌”,是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棋牌游戏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   蒙古族诺日布具有民族特有的游戏特征。诺日布由布尔罕(佛)、浩日劳(法轮)、僧格(狮子)等三大力士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属相...

  驼具是人类驯化、役使骆驼的产物,是养驼人控驼、育驼、祭驼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用具。   驼具历史悠久,从唐三彩载乐驼俑、清明上河图驼运景象,足见当时的驼具已较为成熟。   阿拉善素有“驼乡”之称,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双峰驼的牧养提供了良好...

  中国地毯五大路系之一的阿拉善地毯制作技艺,继承了阿拉伯和京式宫庭地毯的传统技法,做工精细独特,图案淳朴秀美,在大漠戈壁独树一帜。   阿拉善地毯制作业的兴起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和王公贵族的需求有关。清光绪年间,“福泰云”掌柜王泰专程到宁夏学...

  阿拉善佛教岩刻是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内广宗寺和福因寺两处的大型岩刻艺术群。   阿拉善广宗寺始建于1756年。由此推断,广宗寺岩刻大概产生于这一时期。在随后的200多年间不断发展,并扩展到福因寺。岩刻内容多为佛像,浅浮雕并施以...

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包括动物寓言、神话传说、生产生活故事、人物传说等众多类型的故事,以多种方式流传在阿拉善盟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信奉伊斯兰教蒙古人等部落的蒙古族当中。 长期以来,阿拉善蒙古族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创造并流传下来许多感人而美...

       广宗寺佛乐是始创于阿拉善广宗寺的寺庙音乐。其创始人第一世活佛罗桑图登嘉措(1747——1807年)精通佛学、艺技精湛。他于约1770年赴京拜佛时听到清宫廷音乐十分悦耳,请求传授,但因宫廷密乐不外传的严律而遭到拒绝。于是,罗桑图...

  布鲁,蒙古语,意为投掷的棍棒,布鲁游戏就是投掷的游戏。据史料记载,布鲁的产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先民们将其作为狩猎工具和御敌武器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掷布鲁逐渐发展成为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分为投远和投准...

  乘马射箭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之一,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中骑马和射箭的完美组合的产物。乘马射箭既属于马术表演项目,又属于马上演武项目,是集勇敢、技艺、智慧于一身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极富表演性和观赏性。乘马射箭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与...

     蒙古象棋,蒙古语称作喜塔尔或沙特拉。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可以经常看到牧民们围坐桌前对阵下棋的场景。蒙古象棋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游艺竞技项目。   蒙古象棋早在公元13世纪就流传于蒙古族民间,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传承和发展至今。蒙古...

 “沙嘎”是指驼、牛、羊连接后蹄和小腿之间呈游离状的踝骨,俗称羊拐。沙嘎在驼、牛、羊骨中可谓小巧玲珑的骨头,其有宽有窄,有凸有凹、有正有侧,六面六个形状。民谚形容说:“高高山上山羊走,深深谷地绵羊过,向阳滩上骏马跑,背风湾里黄牛卧,倒立起来...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中的代表性乐器,因其顶端雕有马头而得名,深受蒙古族民众的喜爱。   由于地区的不同,他在名称、造型、音色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其广泛应用于蒙古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喜庆祭祀等活动中。   马头琴等拉弦乐器的传统手工制作,经...

  查玛是藏语音译,是一种宗教舞蹈形式,蒙古族称之为“查玛舞”。明万历六年(1579年)由西藏传入内蒙古地区并得到发展,现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蒙古族生活的诸多地区。   查玛舞分为祭祀查玛、米拉查玛、...

  在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有别于其他蒙古族信仰喇嘛教,而是信仰伊斯兰教。这一族群被学者们称作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敖伦布拉格、巴彦木仁、乌素图等苏木,占当地...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素有“驼乡”之称,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双峰驼的生存和大规模牧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实践中,骆驼逐渐成为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此前提下,阿拉善的驼具制作工艺不断趋于精细,制品种类日益繁多,形成了一套...

  阿拉善烤全羊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成为阿拉善王府宴席上的珍品。其烤制方法系由蒙古族传统的烤羊技艺发展而来,是游牧民族智慧的产物,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阿拉善烤全羊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它所采用的原料为土种绵...

  手工羊毛栽绒地毯织造技艺是我国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它将羊毛线盘绕起来打成结扣,栽在由经纬棉线交织而成的地毯底基上,以形成高出的绒面。我国以羊毛线编织地毯约始于新石器时代,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和民丰县汉墓出土的双股羊毛线栽绒地毯来看,东汉时期地毯编织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宫廷和富豪宅...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卫拉特蒙古族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乌日斯那达慕盛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是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沙力搏尔式摔跤在阿拉善盟各苏木镇和新疆、青海、甘肃的部分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广为盛兴。   根据世代相传的“朝力布尔”系法和出...

  蒙古民族传统棋牌游戏种类多,目前搜集整理比较完整的有蒙古族象棋、布古、吉日格、塔木英巧吉、哈日查盖敖尼苏、扎古大呼、沙盖、诺日布等十几种。蒙古族传统棋牌游戏文化的代表蒙古族象棋,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北方蒙古高原的古代少数民族在长期流动生活和征战中形成的最具...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

  查玛原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坚定信念、阻止邪恶诱惑而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的综合性宗教艺术。它随着宗喀巴所创建的黄教传入内蒙古,在内蒙古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查玛有跳、唱、念、打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