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朝阳区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

  蒸馏酒酿造是先将谷物、薯类等富含淀粉或糖质的原料制成酒醅(没有过滤的酒)或发酵制成酒醪(浊酒),而后再蒸馏成酒。蒸馏酒呈白色或微黄透明,因而俗称“白酒”。其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属烈性酒。按照使用原料和糖化发酵剂来区分,蒸馏酒酿造时会有大曲、小曲、麸曲酿造技艺的不同。蒸馏酒用...

  聚元号是清朝皇家专设的兵工厂,其弓箭铺位于北京东四附近的弓箭大院。1957年聚元号被改造后迁至北京第一体育用品厂,成为现在朝阳区的区属单位,位于现在的国际贸易大厦附近。1998年,聚元号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承...

  传统的紫檀雕刻技艺主要用于传统的明清宫廷家具制作,代表了当时木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着特殊的风格特征。   紫檀雕刻讲究的是手工制作,其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各种技法。作品以木为地,以雕代笔、以刀作画,构图繁...

  灯彩又名“花灯”,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装饰性传统手工艺品。在历史上,张灯结彩是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火树银花是元宵夜最突出的景观。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光”与“彩”综合的灯彩艺术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北京灯彩长期流行于北京地区,按使用方式分,它主要有吊灯...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华北及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过“京音大鼓”、“小口大鼓”等名称。清末民初,鼓书艺人胡金堂(艺名“胡十”)、霍明亮、宋玉昆(艺名“宋五”)及后来的刘宝全等人对河北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进行改革,增加四胡和琵琶,与原有的三弦共同担任伴奏,同时将演唱所用的河间方言改为北京语音,又吸...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

  小红门“地秧歌”是流传于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地区的一种传统秧歌舞蹈,全称为“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该会保留至今的一面会旗上,有“左安门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诚起于乾隆二年”字样。该秧歌会有严格的会规、风俗和礼仪。会中人员以满族人居多,均由男子组成。   小红门地秧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