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以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体特定部位的经脉筋腱,以行气活血、调理脏腑,而达到强筋健骨、调和气血、防病治病的目的。其理论源自我国传统医学的经筋学说,治疗技术则滥觞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按跷”之术。此疗法发端于清末,五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葛氏家族原籍山东蓬莱,祖辈因闯关东定...

  早在汉代,我国就发明了豆腐。为了便于贮存,人们加入酒糟进行腌制,由此形成腐乳。至清代,腐乳酿造技艺得到完善和提高,出现了名重一时的王致和腐乳,其传统生产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清代康熙八年(1669),安徽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住在北京安徽会馆。在备考期间,他依靠贩卖豆...

  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是吴氏家族在北京创办的“宏音斋”生产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唯一从清朝宫廷中传承下来的乐器制作技艺。清朝后期,贝勒爷吴启瑞制作乐器传习了宫廷技艺,至今吴氏家族五代相传。   吴氏家族遵循传统技艺,保持宫廷风貌,经对木材竹子驯化、掏膛、打...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

  风筝制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

  传统插花是以花枝为材料的一种生活艺术。据考证,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插花经历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等各个阶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崇尚自然简约之美,善于用线条造型和不对...

  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及地方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基本形制分“签举式”和“案置式”两种。前者多为娱乐儿童的食玩品,造型简略,形态生动;后者则是雅化的陈设艺术品,做工考究,造型精...

  曹雪芹(西山)传说是主要流传于北京香山、寿安山、金山—被称为“小西山”一带、以曹雪芹其人和《红楼梦》为题材的民间传说,属于“人物传说”。   曹雪芹(西山)传说是香山地区民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流传时间已有二百余年。内容涉及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性情品貌、出众才华以及《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