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人体生命之学和人类健康之学,它不仅是一方一药、一技一招的简单积累,而是一种关乎人体生命健康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它以独特的哲学思维、系统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人文色彩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形态之一,又是传统文化...

  中医正骨疗法又名“伤科”或“骨伤科”。在古代农业社会,骨伤的发病率很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农村边寨交通闭塞,一旦发生骨折,求治十分困难,于是实践出真知,需求出人才,一些大一点的村落和城镇,几乎都会出现一两个医治骨伤的土医生和土办法,正骨疗法成为我国分布广泛、流派纷呈的一种...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1661)年间。当时民间中医王汝清从军医治箭伤,由于其疗效高...

  北京市仿膳饭庄是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中华老字号餐馆,位于北海公园漪澜堂、道宁斋等一组乾隆年间兴建的古建筑群中,1925年由原清宫御膳房的几名御厨创办。“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宫廷御膳房的方法制作菜肴和点心等食物,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   仿膳饭庄是清廷御膳的研究整理、继...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

  北京六必居老酱园约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其注重产品质量的“六必”经营理念而得名。六必居由山西省临汾县的赵氏三兄弟创立,迄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北京著名老字号之一。它制作的酱菜素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而著称,清代以来的文人笔记中对此多有称誉。   六必居酱菜的传统制作...

  花茶系将绿茶与茉莉花置于一处,多次窨制而成。这是我国特有的茶种,茶以花名,花因茶胜。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民国年间,张一元名噪北京城。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种,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北京、河北、山东、汕头,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鼻烟壶流入北京后,为皇亲贵戚、王公大臣及有地位的旗人所使用。除宫廷造办处外,民间也大量制作鼻烟壶。约1890年到1945年间,内画鼻烟壶的制作...

  口技属乔装类杂技项目。口技是演者巧妙运用唇、齿、喉、舌四个部位的运动发声,以及鼻腔和胸腔的共鸣,来模拟鸟鸣兽啸乃至世间万物声响的艺术。   口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孟尝君从秦难中逃脱,得益于鸡鸣狗盗的帮助,说明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已有口技艺人...

  八卦掌,初称“转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董自幼好武,云游四方,遍访名师高友,晚年定居于北京,以幼习拳技为基础,取多家武术精华和步式导引锻炼方法,结合易理,创编出了将掌法变换融入绕圆走转之中的八卦掌法。并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收徒传技。 ...

  根据有关文物和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至清代这一运动得到极大发展,清廷设立善扑营,摔跤称为“官跤”,达到较高水平。清朝被推翻后,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

  象棋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很多地区都有象棋爱好者,是一项普及性比较高的传统智力竞技游戏。棋盘中的九宫象征皇宫,代表皇帝的帅(将)及代表皇帝身边近卫的士只能在九宫中活动,代表大臣的象(相)则只能围绕九宫行走,代表战士的兵(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种布局是中国封...

  围棋起源于中国,“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晋朝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以闲其情。”就是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育儿子。《论语》中也提到了围棋游戏,称之为“博弈”,《孟子》中有对于围棋高手奕秋的记载。作为一种传统智力竞技游戏,围棋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b...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宋代以后“说话”艺术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篇白话小说的形成,为北京评书的最终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

  单弦牌子曲简称“单弦”,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岔曲和八角鼓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曲种。单弦是满族与汉族民间艺术彼此交融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单弦音乐属于曲牌联缀体,在长期的演变   中保存了...

  北京皮影戏早期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消亡甚早,现存的西派皮影形成于明代正德年间。1842年满族人路德成继承北京西派皮影艺术,建立了北京祥顺影戏班。此后西派皮影在路氏家族中一脉相传,路德成之子路福元建立福顺影戏班,路福元之子路耀峰又建立德顺影戏班,传到路耀峰之子路景达已是四代,前后历经一百多年。 &l...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称谓,1952年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了河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东北的部分地区。河北梆子充分体现出...

  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一种由特殊群体念唱、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的民谣种类。童谣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不乏童谣的记录。童谣主要有书面、口头两种传承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童谣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