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初的敖包,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演变为祭祀山水、天地和祖先的神圣地方。敖包的数量多少不一,规模最大、最尊贵的敖包为十三个。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在祭祀规模上,有一个旗、一个苏木或一家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包等见于史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的基本结构以架木、苫毡、鬃绳组成:   架木结构有:陶脑——圆拱形天窗;乌尼——连接陶脑和哈那...

  博,在巴尔虎部落的生产生活中有很深的根源。巴尔虎博仪式有一套相沿已久、比较规范的定制。仪式分请神、入神、送神三部分。长期以来,巴尔虎萨满兼解梦人、卜人、星者、医师于一身,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巴尔虎博服与器具有敖日贵(神衣)、...

  巴尔虎服饰主要流行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和陈巴尔虎旗。   巴尔虎服饰包括蒙古袍、帽子、头饰、腰带、靴子及各种配饰等,女子服饰中的盘羊角式头饰、灯笼袖、无腰带断腰长袍和有四开衩下摆的对襟长坎肩最有特色,彰显女性的窈窕之身。巴...

  陈巴尔虎旗服饰中的索海固图勒(巴尔虎靴子),作为巴尔虎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历史悠久。   巴尔虎索海固图勒以其独特的款式风格和持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受到世人的瞩目。   在陈巴尔虎旗,人们冬季穿着的索海固图勒用山羊皮做靴靿,...

  通古斯鄂温克人早年在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流域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游牧时,已经掌握了制作木制爬犁和四轮车等技艺,之后又从俄罗斯人那里习得四轮车的制作方法。   四轮车是较实用的交通工具,鄂温克人叫“鲁擦特尔格”,意即“俄罗斯车”。   四轮...

  通古斯鄂温克部也叫哈木尼甘鄂温克。由于狩猎和游牧生产方式,他们有身着长袍的习俗,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通古斯鄂温克人喜欢穿长袍,四季都以长袍为主。他们喜欢用蓝色或绿色布料来缝制袍服,因为蓝色象征蓝天,绿色象征着大地。通古斯鄂温克中老年...

  萨满信仰是人类社会原始信仰的晚期形式,满—通古斯语族把专司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称为萨满。   萨满信仰起源于远古时代,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远古印迹。从萨满的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可以看出,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生存搏斗的产物;是我国北方民...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