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成县特产

康县太平鸡

康县太平鸡是生长在西秦岭南麓山地的特有地方鸡品种,遗传性状稳定。成年公鸡羽毛黑色,少数兼有红色,冠形多为单冠,部分豆冠,冠色鲜红,肉垂有胡须,体重2254克;成年母鸡羽毛多为黑色,冠形多为单冠,冠色鲜红,肉垂有胡须,体重1983克。蛋壳白色,蛋黄大,蛋清粘稠。公母鸡喙和胫均为黑色,裸鸡肤色粉红,肉白色。好斗善飞,夜栖于树,适应性强。鸡肉烹制后,肉质细腻紧实,脂肪少,肉香味美,具独特香味。

宕昌百花蜜

宕昌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植被茂密,有“千年药乡”之称,这里拥有各类药材蜜源,是土蜂采集花粉酿造优质百花蜜的最佳环境。宕昌百花蜜色泽以白色、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气味清香,具有不同密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回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营养全面,有利于人体吸收,具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等多种作用,它更是美容养颜的绝佳产物。

哈达铺当归

哈达铺当归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宕昌县北部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交错边缘地带。区域内有哈达铺镇等十三个(镇),种植面积9.2亩,产量达2.3万吨。 哈达铺当归的栽培史堪称源远流长。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这是哈达铺当归见于史籍的最早准确年代。我国现存的最早“本草”《神农本草经》《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史书都有记载宕昌当归的文字,唐代苏敬编著《新修本草》云:“当归今出当州,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 哈达铺当归其生产历史悠久,产量可观,质优品高,现已深受国内外商人的厚爱。宕昌作为当归的主产区,全县31个乡(镇)均有种植,哈达铺、理川最具岷归的生产条件,是生长的良好地区。 我县把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作为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建设“绿色、道地”药源基地的要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和制药企业的合作,采取“政府抓规划指导、公司(院校)合作建基地、技术人员跟踪服务、乡村两级狠抓落实、县上适当落实补助”的方式,通过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2014年全县中药材总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当归7.2万亩,当归产业已成为宕昌最具特色,最有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发展前景已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宕昌大黄

宕昌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07年,就有宕昌国,羌族人长期经营养殖业种植业。在这悠久的历史当中,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尤其是大黄的生产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宕昌县竹院一带大黄种植始于东汉时期,公元753年,宕州(今宕昌)大黄被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捎去,与日本大黄杂交,育成日本纹州大黄。《唐本草》“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皆佳,陶称不及陇西,误矣”。清光绪年间,随着人们对宕昌大黄的优良品质有了较高的认识,宕昌大黄销量大增,涌现出许多本地和外地商人,进行收购、加工,出现了“协同源”、“照兴茂”、“义和昌”等有名商号。改革开放后,大黄被列为甘肃四大药材之一,1984年,经经贸部批准,宕昌大黄以“双鹿牌”商标远销东南亚各国,年出口20—30万公斤,创外汇38万美元。1992年国家工商总局审批注册商标为《哈达铺》牌大黄。2007年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12年,宕昌大黄获第十九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

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种植1900亩,壮大了集体经济。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 2003年,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2005年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草本辛香类食用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记》、《博物志》、《农政全书》等典籍记载,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外交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带回葡萄、苜蓿、核桃、胡蒜(今大蒜)等大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胡蒜开始在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种植。按皮色分为紫皮和白皮两种,比当时汉人种植的小蒜产量高、品味好,耐存放。 现今在徽县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等乡镇种植的大蒜为紫皮大蒜,目前产区主要分布在以泥阳镇为原点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7乡镇103个行政村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面积7万多亩,是徽县特色蔬菜中的拳头产品,是甘肃省著名的土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光、热、水、气、土资源充足而协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尤其是冲积——洪积型土壤母质中特有的硒、锗等矿物质元素,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和盆地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繁衍育化下,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持续不断的人工驯化下,徽县紫皮大蒜已成为我国食用芳香辛辣植物种质资源库中重要一员,成为大蒜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种群,成为北方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佐料。徽县紫皮大蒜中含大蒜素≥189.8毫克/100克,挥发油≥0.17毫升/100克,磷≥89.8毫克/100克,维生素C≥11.2毫克/100克。大蒜素、挥发油、磷、维生素等多种有机物质显著高于其它产区的蒜头。 徽县紫皮大蒜以蒜皮紫红、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辛辣适口、芳香浓郁、营养丰富而驰名陇上、行销西北;以易剥耐贮、生食辛香、熟食味浓、去腥除膻而成为清真食品必用材料;更是风糜全球的“兰州拉面”保持正宗的秘密武器之一。以杀菌抗炎、保肝防癌、杀虫驱虫、除湿祛风等众多医疗功效而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以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深具美容养颜、刺激味蕾、增加食欲等功效而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向全人类推荐的十大最佳营养保健食品之一。 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极有可能从汉代就开始种植。现今遗存并种植的紫皮大蒜,极有可能是古西亚胡蒜进入华夏后扎根于徽成盆地上的一个遥远而强有力的后裔。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1938年7月将纵贯徽县东西的华双公路(今G316线)修通,徽县紫皮大蒜开始向天水、兰州行销,渐有名声。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通过供销部门供应天水市及周边各县城区民众。徽县紫皮大蒜的品味更佳,更受民众喜爱,在河东地区开始小有名气,成为当时供销部门的紧俏食品。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投资扶持泥阳大蒜基地建设,当年鼓励柳巷、李磨、苟庄等村连片种植1900亩,年底以蒜苗、蒜苔、蒜头为主的“三蒜”收入达到25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从此拉开了规模化种植“三蒜”的帷幕。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目前,种植面积4700公顷,蒜头、蒜薹、蒜苗总量为10万吨,产值2.12亿元,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1993年为了方便群众销售和外地客商收购贩运,泥阳镇修建了当时陇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是以集散“三蒜”产品为主,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客商和本省各地客商,每年在11月中旬到来年5月中旬,云集泥阳镇,陆续收购蒜苗、蒜苔、蒜头,产销旺季时形成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壮景,产品之多令外地客商惊叹,产品之好令当地人们自豪,徽县紫皮大蒜声名鹊起。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流传最广的谚语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这一时期,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徽县大蒜产业进行了报道,典型的有:2005年6月,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均以《徽县小蒜头撑起大产业》为题进行了报道;2006年6月7日中国甘肃网报道《徽县大蒜喜获丰收》的新闻;2008年8月,新农村商网、陇南报等相继刊发《徽县“三蒜”谱新篇》。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不仅促进了徽县大蒜产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徽县紫皮大蒜在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三蒜”产品销量大增,名声大噪。 从1993年开始,由于徽县紫皮大蒜在西北市场日益走俏,价格逐年升高,蒜头收获后还能种夏玉米,群众种植热情高涨,产区由洛河流域迅速向千河流域的伏镇、栗川乡扩延,伏镇川的数万亩稻田一时为之起旱,改为蒜地。到上世纪末,已越过徽县东西界山——架子山,在西河流域的银杏乡、城关镇、水阳乡也开始大片种植,全县种植采苔采头蒜田4万亩,采苗蒜地3万亩。 进入新世纪,徽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蒜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县川平地退出小麦创建高效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徽县百名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到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大蒜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徽县大蒜产业不仅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高潮,而且徽县紫皮大蒜也开始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创造。2003年,以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无公害大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步伐,制定了无公害大蒜地方试行标准,并大面积推广。2005年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的基础上,又申认成功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产品向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迈进。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在百名科技人员下百村活动中,将32名中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派入大蒜生产重点村,为“三蒜”产业基地的巩固、质量的提高把脉、开方。2004年以来,县蔬菜站先后承担了省列《徽县大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市列《徽县紫皮大蒜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县列《种蒜脱毒试验研究》等课题,对大蒜的主要病害白腐病、叶枯病形成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攻克了蒜瘟病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陇南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空白,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通过基地规模的大发展、科技水平的大提高、产品质量的大提升、品牌效应的大推动,“徽县紫皮大蒜”的“三蒜”产品除供应本省大中城市外,还远销新、青、宁、晋、川、桂、鲁等省区,曾一度通过山东寿光、广东深圳、新疆喀什等口岸转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尼泊尔、越南等国家。 近年来,徽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绿色食品大蒜的基础上,为加大原产地保护,又列专项资金,开始了”徽县紫皮大蒜”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并在伏镇工业园区与外地投资商恰谈5万吨“三蒜”加工项目。随着科研、制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认证、原产地保护等一条龙产业链的完备,“徽县紫皮大蒜”的品牌将会叫得更响,声名将会传得更远,产业文化将会逐渐形成,人文历史将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宕昌黄芪

宕昌县位于甘肃南部,陇南市西北部白龙江中游,岷江之滨,它东与礼县接壤,西与甘南州之舟曲、迭部相邻,南与武都毗邻,北与定西岷县相连,是产特有的黄芪之乡。 宕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景观奇特。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们在岷江两岸繁衍,生息于此,早在商、西周时,宕昌为羌人居地(公元前11世纪)属陇西郡,后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初年羌道属武都郡,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人始建宕昌国,为最早的行政建置,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以其他为宕州,设宕州总管府,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宕州为宕昌郡,遂有“宕昌”之名延称于今,1954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固县治迁至宕昌,11月13日,西固县更名为宕昌县。 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哈达铺,并作出了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策,哈达铺被誉为红军长征“加油站”。2005年被国家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已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宕昌境内地形特殊,表现各异,既具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国之秀丽,特别是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官鹅沟,景点繁多,风光奇特,被称为“小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古老的宕昌国遗址、险峻的三国古栈道、闻名全国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风景如画的官鹅沟自然风光,加上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间艺术,使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宕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交错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属亚热带、温带、寒带三种气候过渡地带。由于境内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差异大,光照充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层次分明的气候特征,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为发展中药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宕昌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美誉。全县境内有中药材资源690多种,野生40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等10余种。可以说宕昌的确是天然中药材的宝库。在这天然宝库中有许多优质中药材其种群和性状当地特有,宕昌黄芪就在于其中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南宋药物学家【弘景曰】:“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洮阳指岷州,宕昌大部分地方过去属岷州管辖。宕昌境内各个山上都产黄芪,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有时也叫宕芪。《神农草木经》列为上品。 由于宕昌的气候阴凉湿润,光照充足,境内山高坡陡,地貌复杂,植被多样化且繁茂,除岷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以外全县其他地方均能种植黄芪。宕昌黄芪和宕昌红芪一样享誉中外,主要取决于质量特色,而质量的特色又取决于宕昌独特的地域环境。该环境下的自然气候,土壤和独特的栽培管理技术与宕昌黄芪质量特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在民国时期,就已成为外销的商品药材之一。从1978年开始,由野药变为家种。全县年均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产量达1.8万吨。 宕昌县历届县委、政府领导都尤为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宕昌中药材种植得到国家医药总公司帮扶,农业部药材司为此派梁金龙同志到宕昌挂职副县长,主抓宕昌优特品种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销售。并在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加工过程中,各级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中药材种植的一系列经验,进一步扩大了优势品牌,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健全了服务体系。县上有专职负责中药材产业开发的规划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交流、沟通协调的中药材开发服务中心。通过办示范点、选育引进新品种、进一步改进种植技术,推动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和配方施肥,从种植材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严密把关,确保药材产量和质量,使黄芪种植得到了空前发展。 总之,宕昌黄芪从民国时,已列为外销的商品药材之一,1978年家种以来,已大量推广、发展并以享誉中外。在市场引导、政府鼓励和技术保证下,黄芪生产表现出群众积极性高、面积大、产量高,种植科学化、标准化等特点,产品品质好,药用成分含量高,初步呈现出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态势,黄芪产业已成为宕昌最有特色、最具有潜力的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武都花椒

武都区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自唐时起,武都花椒即为历朝贡品,畅销四方,弥久不衰。

礼县苹果

礼县苹果品种主要有元帅、富士、金冠三大品系。礼县苹果硬度较大,果色泽鲜艳,果大整齐,酸甜可口,香气浓郁,果肉脆嫩,营养丰富,口感极佳。礼县苹果皮层厚,果胶含量高,具有耐贮、耐运的特点。

文县纹党

文县纹党因其根部密布横纹,通达根体过半,故称其为“纹党”。 纹党以根入药,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因有效药用成分含量居各类党参之首,而享有盛誉。纹党含有生物碱、蔗糖、菊糖、葡萄糖、淀粉、粘液质及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B1、B2等。文县纹党主要特征是:“狮子盘头菊花心,外松内紧体柔韧,身长粗大肉质厚,味清甜润嚼无渣”。

康县黑木耳

康县是甘肃的绿色宝地,境内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4%,属国内少有,在茂密的森林中,有高等植物172科700多种,其中适于黑木耳等食用菌生长的树种达4科6属17种,面积达110万亩,森林中生长着600多种大型真菌,为黑木耳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康县黑木耳是从康县天然生长的野生木耳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菌株,子实体胶质,耳形不规则,多成菊花形,朵大肉厚,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色泽黑褐。康县黑木耳采用段木栽培,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植物胶质、脂肪和多糖胶体,食用时口感柔软、香绵润滑、味道鲜美、细嫩,是一种高级滋补品,其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享誉国内外,在市场上畅销不衰。

两当狼牙蜜

两当狼牙蜜”因其蜜源植物是狼牙刺而得名,狼牙刺, 学名:白刺花。俗名:羊果眼刺。因其刺极象狼牙而被当地人称为狼牙刺。“两当狼牙蜜”香味馥郁温馨、清纯优雅、爽口醇香、味道清爽鲜美甜而不腻,具有蜜源植物狼牙刺花特有的花香味,为蜂蜜中的上品。

徽县银杏

徽县银杏属天然野生特种,果实小,外果皮金黄色似金桔,种核近圆形或椭圆形,新鲜的果核种壳呈汉白玉或鱼肚白色,大若算盘子,小若梅核,迎光而望熠熠生辉,如好似一粒粒洁白的珍珠。种壳较厚,果肉肥厚细嫩、浆汁饱满,无异味。加工熟后,青黄通透,质地细腻,入口柔嫩细腻,清新香甜,筋道有弹性,后味略苦。以其营养丰富、味美、无胚率低、发芽出苗率高、品质优良而深受消费者青睐。

成县核桃

2000多年前,晋代郭仪恭在《广志》中已对于成县及周边的核桃做出了这样的评价:“陈仓胡桃薄皮多肌,阴平胡桃大而脆急促则碎。” 由于成县特殊的地理条件,适宜于核桃生长,所以和其它地方相比,成县核桃树势强壮,果大形园,皮薄仁饱,肉香色纯、出油率高,深受国内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青睐。40年生树高可达13米,干周1.5米,直径达10米以上,果实大缝合线紧密,果壳光滑,核仁淡黄色或浅琥珀色,肥厚饱满,无异味不涩,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品质上乘。

红川酒

红川酒承袭真粮时曲发展之道,长期恪守“纯粮酿造”的信条,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选用优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以优质小麦和大麦制成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沿用百年老窖池,采用传统的续糟发酵,混蒸混烧老六甑工艺酿制,经发酵、蒸馏、贮存、陈酿、勾兑、调味而成,产品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陈香自然、怡人、酒体醇香、绵甜爽净、诸味谐调、回味悠长、酒体丰满”的独特风格,堪称陇酒之典范,酒中之新秀,成为人们宴请和馈赠之珍品。

武都崖蜜

武都崖蜜,就是中华蜜蜂采集山间百花经酿制而得,相比其它蜂蜜在美容、保健、养生等方面效果更好。据统计,陇南市的中蜂存量三万多箱,年产蜂蜜上千吨。尤其在每年3至10月份,野桃花、槐花、油菜花、纹党参花、油橄榄花、山茱萸花、红芪花、苦荞花盛开,花期衔接紧,持续时间长,这为蜂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