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氏刺熨疗法属重庆刘氏家族的医术,自清顺治年间刘氏先祖从湖广迁来重庆之时始,迄今约三百五十年,传承了十五代。   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刺血术包括放痧法、刮痧法、揪痧法、挑疳法、药针法、火针法、放血法、双针一罐法等。火熨术包括滚蛋法、烧灯火、扑灰碗、...

  桐君阁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百年来,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草木皆春”的职业道德观,以“君子自重,蹈矩循规;业精于勤,象仪畏威”的店规古训规范员工言行。其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遵古炮炙、循方制药、追求疗效,药真价实,诚信经营。从最初的“前门开店、后门制药...

  涪陵榨菜产于重庆市涪陵区,这里地处三峡库区,长江和乌江在城区交汇。涪陵榨菜创制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面世以来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影响日益扩大。、   涪陵榨菜的制作全靠手工劳动,工艺繁杂,技术难度和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其生产采用原始的风干脱水及“三腌”加...

  梁平竹帘编织技艺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一带,相传它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梁平竹帘品种繁多,按制作工艺可分为素心、堂心两个主要类别。素心竹帘编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帘则在素心竹帘的绘画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调制而成。由其用途着眼,梁平竹帘有条屏、通景...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巴蜀地区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渝中区为中心的重庆市是蜀绣流传的主要区域之一。   与川西蜀绣和苏绣、粤绣、湘绣等相比,重庆蜀绣更突出地显示着鲜明的重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呈现出大胆夸张、想像丰富、幽默逗趣、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它以传统...

  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至今约有三百年的历史。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门神,主要有《将帅图》、《立刀顿斧》、《加官晋爵》、《扬鞭》、《五子登科》等作品;二是神话传说,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

  金钱板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   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

  车灯又称“车末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兴于明末清初,演变过程中吸收了民间小调的因素而发展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成、渝两地和西南汉族地区流布甚广。   车灯以四川方言演唱,载歌载舞,唱腔旋律高亢激越,活泼欢快,易学易唱,流传十分广泛。表演时男扮女相的“...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观音乐,曾在唐代宫廷盛行一时。清代嘉庆元年(1796)以后,竹琴艺术开始流行民间,说唱者日渐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

  灯戏不仅是重庆、四川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而且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由于其演出多与春节、灯节、社火、庆坛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所以形成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的特点,一般场面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基本不演。   解放前梁平县又名梁山县,因此当地的地方戏被人们称为梁...

  小河锣鼓是以大小唢呐、大锣、更锣、小钵、马锣、盆鼓等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吹打乐。   小河锣鼓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据传,公元1647年,蒋姓、唐姓两姓世居的旺族在两条小河交汇处修建大湾场,邀约当地蒋家、唐家、罗家的三支民间吹打乐班,齐聚一堂轮番朝贺,因而得名小河...

  搬运号子是在人力装卸、挑抬、推拉货物等重体力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民间歌曲形式,在集体性的运输劳动中,它可以起到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的作用。搬运号子大多没有固定唱词,往往一领众和或领和交叠,形成多声部的歌唱形式。   梁平抬儿调是流传于重庆市东北部梁平县境内的一种民...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县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   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

  万盛区金桥吹打乐是重庆市万盛区金桥镇的民间吹打乐种,它产生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金桥现有乐班七十多个、乐手八百多人。在长时期的传承中,金桥吹打形成了喜庆类、生产生活类、丧事类、民间传说类等类别,有【花灯】、【大曲牌】、【朝牌】、【宫堂】等曲牌和品打、刁打、散打、干打、夹打、刁散打、竹...

  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挥发展。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   南...

  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属中国民歌的稀有...

  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