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药浴”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文化洗浴习俗。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从江县瑶族村寨。这些瑶族村寨主要分布在从江县西南山区,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三县接壤。从江位...

侗族是我国民族医药知识最丰富、最普及的民族之一。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

苗族长叙事情歌《阿蓉》,叙述的是苗族青年阿蓉和阿珙为追求幸福,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    《阿蓉》是一首古老的苗族爱情长叙事歌,它在苗语中部方言苗族聚居的地方家喻户晓。主要分布在榕江县境内的月亮山、雷公山周边的苗族地区。...

侗族大歌侗语叫“嘎老”。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歌曲,流布在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和广西三江两省(区)四县毗连地区。小黄是从江县侗族聚居的一个村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据民间歌谣和款词传说,小黄先人银通公于明朝永乐辛丑年到此建寨,距今...

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侗语称为“暖” (“暖”是侗族对故事传说的统称)。传说在古州三宝寨头寨,有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娘美,爱上了名叫珠郎的后生。当时侗家有“女返娘头”的婚俗即姑家养女必嫁舅家人,娘美被逼嫁表哥,于是珠郎娘美二人连夜私奔到贯洞村...

“贾”是苗语的音译词,在丹寨苗语中有“讲、说、评、论”等含义。“贾”, 学术界多意译为“理词”,而最准确的意译应该为“贾理”。“贾”既是对这类亦诗亦歌体口头作品样式总的专称,也是对这种样式的单个作品的通称,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篇章组成...

侗族鼓楼来源与侗族的“堂卡”、“堂瓦”,即与侗族“卡房”有直接的承袭关系。侗语中“堂”是大伙人的意思,“瓦”是说话的意思。“堂瓦”直译就是“众人说话的地方”。在侗寨凡是决定与全寨利益相关的重大事宜,都必须经过全寨人的共同商议才能决断。因此寨...

从江侗族用杉木建造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侗族鼓楼,全县有大大小小侗寨212个,分布各式各样的鼓楼108座。根据民间传统地理区划,从江县鼓楼可分为五个群体。 九洞鼓楼群共有鼓楼29座,分布在往洞乡大部分村寨。是从江县密度较大的鼓楼群之一,特点是...

“祭萨”是侗族最庄严隆重祭祀活动。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传说中的“萨岁”总坛即“萨岁”圣山在今贵...

从江苗族吃鼓藏是苗族以“鼓社”为单位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吃鼓藏”也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或“努牛”,“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主要流布于以月亮山地区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三江、黎平...

琵琶弹唱侗语叫“君琵琶”,因用侗族弹弦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由于土语和唱腔的...

岜沙苗族成人礼,是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这支苗族分支所独有的人生礼仪习俗。岜沙位于从江县丙妹镇境内的西南面,村委会距县城7.5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28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454户2200余人。主体民族为苗族,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岜沙处于...

“侗族老人节”是以老年人怀旧、叙旧、忆旧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习俗,主要流传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周边的侗族村寨和贯洞镇龙图村所在的侗族村寨。两地均位于从江的东北地段,距县城仅20-30公里。全县总面积3244.3平方公里,东北连黎平县,西邻...

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因其吴姓祖先吴老里最早落寨,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村寨的名称。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仅流存于该村。 占里村距从江县城25公里,坐落在都柳江支流四寨河北面的一条小溪旁,东邻托里村,南接付中村苗寨,西连四寨河,北靠谷坪乡五一村,毗邻本...

侗族萨玛节活动,分布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以及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广西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周边的南部侗族地区,以榕江车江大坝侗族萨玛节最为隆重。 榕江车江大坝地处贵州高原罕见的山间盆地,南北长15公里,东西平均...

侗族“月也”,意为集体游乡做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社交习俗活动。“月也”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南部侗族地区的黎平、从江、榕江、三江、龙胜、通道等县,以黎平县南部和从江县北部地区的侗族村寨更为盛行,也最为隆重。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连湖南...

小黄“双倍嘎”是侗语,意即相互对歌之意。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四月八、六月六、八月十五,从江县小黄村都要进行双倍嘎,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俗。小黄是由金吐、你百、宰岭三个自然寨构成,是一个歌比话多的侗族村落,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城东北面,...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而以榕江县车江侗族的萨玛节最具代表性。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

  瑶族药浴疗法是贵州省从江县境内高坡瑶寨瑶民以药物洗浴来强身健体、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养生治疗方法。它是瑶族祖先独创的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这一瑶族独特的养生文化传承了数百年,是瑶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瑶族药浴主要是将多种植物药,经过高温烧煮成药水,...

  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

  贵州省侗族的鼓楼、花桥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们产生于侗族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建筑样式。   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侗寨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侗族群众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由简单的干阑式卡房发展而来,结构上采用上下串穿...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琵琶歌主要分布在贯洞、洛香、庆云、高增等乡镇的各个侗族村寨,以青年男女行歌坐月(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它在社会活动、舞台表演上大有展现。它的结构一般都是三弦,有时是四弦,侗族琵琶定音为:6、1、3或5、7、2和6、1、1、3或5、7、7、2,曲调大体都是民族调式羽调,主旋律几乎都...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民间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歌演唱形式。早在宋代,侗族大歌即已较为成熟,其后传沿不绝,明代邝露在《赤雅》中曾明确记载过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贵州省的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从江、榕江等地,小黄侗族大歌自清代康熙年间形成独立体系以来,经过十多代歌师的传承,不断向周边的二千九、六洞...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侗族称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种由众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故译为大歌。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

  侗族民间故事珠郎娘美源出古州(今贵州省榕江县),后流传于贵州省黎平、从江等县的侗族地区,再后流传到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县。   珠郎娘美讲述了勤劳朴实的英俊后生珠郎与心灵手巧的美丽姑娘娘美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曾被改编成侗族曲艺、侗戏并拍成同名舞台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