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市广灵县素有“塞上明珠”的美称,广灵染色剪纸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广灵染色剪纸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在初唐时已具雏形,至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沿袭至今。   广灵染色剪纸主要采用刀刻染色技法制作,前后...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分化出来的“上路调”,也称“北路调”或“北路戏”。1954年正式命名为北路梆子。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   北路梆子云州道(大北路)是北路梆子剧种里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它流布广泛,在唱腔、音乐、表演、剧目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其他...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道教音乐由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采用钟、磬、鼓、木鱼、云锣等乐器主奏,配以吹管、弹拨、拉弦等乐器;声乐以唱诵为主,由高功法师宣戒诵咒、赞神、吟表的独唱和都讲道士的表白及道众的齐唱组成。 &l...

  左云县楞严寺佛乐流传于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县一带,原属中国北方梵呗声腔的东路流派,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产生、唱响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的元素,并和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蒙汉特色、异域风情的寺庙音...

  杨家将传说展现了一个英雄家族的群体形象。在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杨家将面对强敌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其强悍、坚强和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彰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穆桂英传说作为杨家将传说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一个久经沙场的女性的悲欢和爱憎,传达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丽、勇敢的女英雄穆桂英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