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王宝诞是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一项重要而盛大的民俗活动,为纪念北宋抗辽名将康王(名康保裔)的生日而设,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塘尾村《塘尾李氏族谱》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据村中老人回忆,康王宝诞民俗活动最盛是在清朝中...

咸水歌在东莞又称疍歌、艇歌、蛮歌,主要分布在沙田镇的近10个村落,其中以先锋、杨公洲两村最为盛行。据古籍记载,东莞的咸水歌大致可上溯到明清时期,明末清初屈大均所撰《广东新语》中引述的三首采茶歌,即为明代疍歌,现仍在东莞地区传唱,唱词仅有很少...

东莞狮舞始源于明代,属广东醒狮之一。每遇喜红庆典、逢年过节,民间必舞狮祈求平安吉祥,但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石排、大朗、长安、虎门等乡镇,尤以石排镇中坑村的狮舞为代表。 东莞的狮具造型,特别注重不同色彩的装饰,寄寓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早期有黑狮、...

东莞龙舞相传兴起于明代中期,最早出现在东莞市大朗镇的大井头村,已有400余年历史。现广泛分布于全市的丘陵、山区和埔田一带,尤以大朗、长安、厚街、石龙镇和莞城街道等地最为活跃。 东莞龙舞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道具龙的扎制因用材不同,有火龙、旱木...

东莞市地处珠江、东江出海口的水乡地带,江河与海潮在这里交汇,咸水与淡水交替冲灌,最适宜水草生长,其质地柔软坚韧,是编织草席的上好材料,被称为莞草,成为东莞著名特产。莞草编织技艺源远流长,当地出土的战国墓砖,已有清晰工整的席纹,长沙马王堆一号...

东莞市东坑镇的卖身节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东坑镇是大朗、大岭山和石龙的水陆交通中转站,来往车船频繁。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塘唇村一卢姓大户需雇长工耕作,人们闻之前来受雇。来的人多,其他大户也前来寻找雇工,由此逐渐形成规律:由于...

七月初七“拜七姐”是岭南传统风俗,自古以来,东莞市望牛墩镇的民间女子每到七夕就有制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 望牛墩镇的乞巧习俗活动历史悠久,其独特之处,一是“论七夕为六夕”,即在农历七月初六交子时辰于贡案前举行拜祭七姐仪式,虽也...

草龙舞亦称火龙舞,是东莞上洞地区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现主要流传于东莞企石镇、横沥镇、凤岗镇部分村落,其中以企石镇上洞村的草龙舞最有代表性。每年春节和中秋节晚上,当地村民都会举行盛大的舞草龙活动。 草龙是用稻草、竹、木片、剑麻丝、树杈...

清溪舞麒麟属客家麒麟舞,作为客家传统民间艺术随着客家人南迁传入粤,传到清溪,至今约有500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东莞市清溪镇辖下的各乡村。 清溪麒麟舞主要十分讲究麒麟道具的造型。麒麟道具由麒麟头、麒麟被(身)和麒麟尾巴三个部分组成。麒麟头设...

麒麟引凤是道滘特有的一种民间娱乐舞蹈,距今约有100多年历史。麒麟舞及凤舞本是南粤大地上两种特色民间娱乐活动,其中麒麟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古道滘镇群众认为有男有女才是阴阳和谐的好意头,因此出现了把麒麟舞与凤舞优美结合起来,并加以改进的“麒...

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据记载,由清乾隆年间南少林慧真禅师传入惠州府,后经莫蔗咬、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等切磋琢磨而成,早期为莫氏家族内部传承,是“南拳五大名家”之一。现主要分布于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传播到港澳、东南亚、美...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因生产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园而得名。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闻名的“公仔街”就位于茶山镇洁净路。 茶山公仔与当地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具...

东莞氏族多是宋代从中原南迁下来,将当时中原广泛流传民间的狮舞随之带来并广泛流行。每年春节,城乡各地,敲锣打鼓舞醒狮,近千头醒狮在各镇区活动。 南方醒狮是一种集雕塑、绘画、刺绣的民间综合艺术。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在清代道光年间由钟柳镇发展至广...

裹蒸粽制作是东莞市道滘镇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在全国众多的粽子制作中独树一帜。 粽子是道滘民间在端午节制作、食用的一种应节粉果。宣统《东莞县志》载:“五月朔,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在道...

油鸭又称腊鸭、板鸭,以虎门白沙的最出名,系东莞特产三宝之一。白沙油鸭运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经过多种传统手工工序制作而成,是油鸭的典型代表。 虎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域面积广阔,为养殖麻鸭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据民国《东莞县志》...

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肠衣经发酵、成熟干制成的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制品中品种最多的一大类产品。厚街腊肠属于广式腊肠的一种,相传始创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民间素有“东莞腊肠,又粗又短”、...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网纵横,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结下不解之缘,东莞市中堂镇北倚东江干流、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错,是典型的水乡。中堂龙舟景,也叫“趁景”,是当地对于传统民俗活动场景的描述与称呼,龙舟景在当地流传已有500余年历史,明崇祯年间...

相传,厚街舞木龙习俗起自南宋绍庆年间,而最早的文献记载见诸于明永乐年间的《鳌台王氏族谱》,“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现如今,厚街舞木龙习俗主要分布于厚街镇桥头村的新屋、元洲、塘面、南社、北...

端午游木龙是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端午节期间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横江厦原为横江下游地区,村中李氏家族有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后因沧海桑田变迁,江河变成了浦田,龙舟竞渡也逐渐演化成扒旱龙巡游的活动,至今村中仍留存着清代的木制旱龙,可见该...

长安大盆菜始于乌沙陈屋村,相传南宋末年朝廷流亡到广东后,沿海村民将各家所做菜肴叠装于木盆中,以慰劳宋军将士,至元代时,当地人借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之名来纪念抗元的民族英雄,大盆菜宴的习俗也随之传承、保留下来。现长安大盆菜的习俗主要分布在...

横沥牛墟始于明末清初,又名“横沥三六九”,清康熙《东莞县志》记载:“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诸处以农器耕牛贸易曰犁耙会”。横沥牛墟以牛只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曾与广东鹤山沙坪、三水西南并称为广东“三大牛墟”。 横沥牛墟中都是...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中的一种,客家山歌在广东流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影响面甚广,且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历史上,清溪客家人自梅州、惠阳等地迁入,客家先民的劳作将息之余即兴唱咏的风俗,融汇各地山歌特色,清溪客家山歌逐渐流传...

凤岗客家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在凤岗及周边村镇甚至海外的影响甚广,在长期的流传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凤岗客家山歌的历史悠久,其始于元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凤岗客家人从福建经梅州、惠...

民国《东莞县志》记载:“元旦至晦,结队鸣征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缝绵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历史上,珠江三角洲麒麟舞以东莞最为鼎盛。塘厦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毗邻港澳,塘厦舞麒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主要流传于镇内...

      东莞制鼓技艺历史悠久,其中以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最为有名。清末民初,石龙镇内有多家鼓店,较为出名的有新昌、金昌、祺昌和祥新等,目前则仅余新昌鼓店一家。石龙新昌鼓店主要制作龙舟鼓和醒狮鼓,从选料到制作技艺,都有自已独到之处,所生产的...

      莞草编织技艺是东莞市道滘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该技艺的历史悠久,最早是为厚街加工穿鼻绳这一草织半成品。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道滘人赖洪禧的《到滘杂咏用竹枝体》十首中,有“沿河不少如花女,八字梳头学打绳”的记述;其后,又有“黄祥记”、“...

庾家粽子制作技艺是东莞市万江区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清代宣统《东莞县志·风俗》中记载:“五月朔,饮菖蒲雄黄酒,以辟不祥。食角黍(注:即粽子),为龙舟竞渡。至五日,会者益众,以节物荐于家祠。”《清稗类抄》也有“端午以前,世家大族,皆以...

      东莞高埗矮仔肠是广式腊味中独特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广式腊肠制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东莞高埗吕氏家族中已传承4代。关于“矮仔肠”的名称,当地流传着一段故事:清末高埗人吕佳因个子矮,制作腊肠上街叫卖常拖到地上,其妻...

厚街濑粉是东莞的汉族传统名小吃,厚街人逢年过节、生日(寿宴)等喜事都有吃濑粉的习俗,当地留传着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八月十五杀鸡泡粝(濑)粉,争食打崩煲”,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厚街濑粉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辖区内,以厚街村上柵和下...

      茶园游会即东岳庙会,为东莞茶山等地民间奉祀东岳大帝的传统民俗活动。相传,茶山的东岳庙始建于明初,为东莞伯何真所误建,至明代晚期,茶园游会已经成为地方风俗。清代《茶山乡志》曾记载游会盛况,“万历中,三月东岳降神,城内外十三坊倾动,...

广州北胜蔡李佛拳源于清代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创始的蔡李佛拳,由陈享的第三代传人雷灿带入广州,并从第四代传人谭三开始永久落户广州小北的谭家祠。现主要分布于广州市的白云、越秀、荔湾、花都等地,并流传到周边的东莞市、惠州市龙门县、广西百色及港澳台,...

七夕贡案是东莞市道滘镇传统七夕拜月习俗,当地人称“拜七姐”。 清末探花陈伯陶主编《东莞县志》中记载:“七月七曝衣、书。其夜,女儿夜穿针、结彩,为乞巧会”。由此可见,七夕贡案在东莞水乡地区的悠久历史。 七夕贡案制作多以养“轮猪”的形式筹集制作...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是龙舟之乡,这里的龙舟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堂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包括选底骨(龙骨,主要选笔直的大杉树做底骨)、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使之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做横挡(排骨)、做坐板(划龙舟者座...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灯虽不断重制,而灯带仍为宋物,一向由赵家珍藏,20世纪60年代被毁。 /&g...

  赛龙舟是富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水乡泽国,河流纵横,水面阔广,赛龙夺锦,自宋以来,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东莞人便开始做龙舟竞渡的准备,直到五月底,东莞人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舟饭,唱龙舟歌,延续一个多月,称为“龙舟月”。 ...

  木鱼歌又称“摸鱼歌”或“沐浴歌”。是流行于岭南广府语系地区特别是东莞非客家区域的曲艺说书形式。旧时多由盲人表演,故又俗称“盲佬歌”。   木鱼歌的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已知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年以上。   木鱼歌的表演...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舞麒麟是樟木头镇的客家传统舞蹈。   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的客家乡镇,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舞麒麟的表演是由一位男青年舞麒麟头,一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