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古为淮夷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全国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花鼓戏是"凤阳三花"之一,又称"卫调花鼓戏"。清代中叶,凤阳境内长淮卫一带盛行一种在山歌、号子基础上形成的曲调(卫调),常在花鼓灯文场中演唱。后来在泗州戏等外来剧中的......

        二龙戏蛛是我县流传至今原生态民间舞蹈,流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能仁乡境内。其独特舞蹈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能仁乡位于安徽省定远县西北约45公里处,该乡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

        凉亭锣鼓是我县流传至今古老的打击乐,流行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能仁乡境内。其独特的打击乐谱,从不外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能仁乡位于安徽省定远县西北约45公里处,该乡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带,南部为平原地带。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 "花鼓"原是凤阳民间礼乐的领奏乐器,明初以后,凤阳移民出门卖艺时,将花鼓众多乐器中的一鼓一锣取出,唱着小曲走四方。流传中......

        "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凤阳民歌得以历史性更新和很大发展,随之闻名中外。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凤阳民歌,见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红梅记》传奇。 凤阳民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中的喜怒......

        凤画:因产生在凤阳县而得名,有六百多年历史。据民间传说,凤画于元代末年已具雏形,朱元璋称帝后,凤阳成为"龙凤之乡",象征吉祥如意的凤画应运而生,许多画师从全国聚集凤阳,创作凤画,为凤画奠定了基础。凤画造型独特,画工精细。画中凤凰形象可概括为"蛇头、龟背、九尾十......

     凤阳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早在清初时期就在凤阳流传,是从凤阳锣鼓中脱胎出的民间打击乐。演奏班子人员可多可少,一般在10-20人左右。打击乐器主要是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锣等;旧时还配一只五六尺长,形如唢呐的长管铜号。    凤阳楼西的回民锣鼓班子,成员全是楼西街道回民,以......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

  凤阳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东北部凤阳县特色鲜明的歌种。可分为生活民歌、情歌、时政歌、劳动歌几大类,计有300首之多。尤其以《凤阳花鼓》、《鲜花调》(《茉莉花》)比较有名。   自明朝中叶以后,凤阳民歌除在当地流传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凤阳民歌随着《凤阳花鼓》到处流传,尤以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