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纸制作技艺是指从一株青竹变成一张纸的整个工艺。富阳竹纸生产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仍是全国三大手工纸生产基地之一。富阳竹纸既有高端的文化用纸,也有低端的佛教用纸。元书纸是文化用纸的代表,其生产工艺流程有:斫青、断青、削青、拷白、浸...

跳仙鹤是清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在富阳区场口镇一带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十一上灯至十八日落灯期间表演,道具“仙鹤”以竹篾为骨架,外缝白布,布的表面糊上白纸剪成的流苏。表演以梅花锣鼓伴奏,舞者头套仙鹤形道具,腰弯成90度至120度,置道具于背上,双手...

鼓亭锣鼓由鼓亭和音乐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密不可分,故称为鼓亭锣鼓。鼓亭为一座三层四角亭,高二米三十左右,一米余见方。垂檐翘角,回廊曲栏,前后对门,两面开窗,中悬彩灯,传统建筑式样。整体造型类似古代皇宫的角楼。以紫竹为架,四壁用绢、绫、绸等丝织...

《朱三与刘二姐》是江南著名的民间叙事诗,主要流传在富阳、余杭、湖州、长兴和上海松江一带。情节曲折生动,讲述苏州货郎朱三与屠场老板之女刘二姐自由恋爱,私奔野合,遭受迫害,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采用比兴手法,凄婉动听,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长歌分...

 东吴战马又称龙门竹马,流传于富阳区龙门镇,相传朱元璋的御马在西天目一带丢失,变成神马,为百姓驱妖灭灾。为感谢其护佑,人民于每年新春佳节跳竹马相庆,以祈吉祥。道具以铁皮制成马脸与马嘴,用竹篾编制成马头与马屁股的框架,外面用彩布、彩纸材料进行...

张氏骨伤疗法是指诊伤重全身、察局部、详查病情,手法求灵巧、以巧胜拙,固定超关节、小夹板、固定灵便,用药审部位、辨虚实、注重胃气的一种正骨疗法。浙江富阳人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因其悠久的历...

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因产于富阳区银湖街道东坞山村而得名,已有1300年历史,素有“金衣”之美称,据《富阳县志》记载:“明时东坞山豆腐皮列为贡品”。它以黄豆、盐卤(或石膏)为原料,经过洗黄豆、晒干、脱皮、风壳、冷水泡胖、磨浆、煮熟、滤渣、皮锅...

   罗隐,唐末五代时吴越新城人(今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生于乱世,怀才不遇,大半生浪迹江湖,寄食侯门。世人认为罗隐出语成谶,浙江、福建、江西一带,凡接近怪异事情,都说是罗隐秀才所说。据明朝《注禄籍》,罗隐传说在宋元时已在民间流传。内容涉及...

 富阳手工木船制作以杉木等为主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制作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工序繁复,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造船师傅的眼光和经验。整个工艺流程为放样(计算料量、取料)、锯板、造船壳、凿船缝,然后用桐油、石灰、麻筋搅拌均匀后塞在...

 孝子祭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渌渚一带祭祀南宋大孝子周雄的民间信俗活动,又称“周王庙庙会”、“太太殿庙会”。周雄是南宋人,民间称孝子,并流传一系列关于周雄至孝的传说故事,成为这一带历史上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地对周雄的祭祀和信仰深入人心,流传至...

古时刘氏族人为逃避灾祸将自己的姓氏改为“金”,死后重新改回,形成风俗,延续至今。繁体字“劉”,由“卯”、“刀”、“金”三部分组成,去掉“卯”和“刀”而保留“金”。至今在富阳、萧山、义乌、东阳、嵊州、台州等地流传。富阳主要流行于渔山乡墅溪村。...

龙门九月初一庙会是杭州市富阳龙门古镇的传统庙会,在农历九月初一前后举行,相传是龙门孙氏后裔为纪念祖先孙钟种瓜积德而出天子,建成“荫功天子庙”,选定九月初一开庙而延续下来的。庙会期间,会举行祭祀先祖、办宴席,做善事、开社戏、举办各类民俗活动。...

富阳纸伞制作起源于清末民初,据民国25年(1936)出刊的《浙江之土特产》载称,新登是全省17个制伞县之一。目前,富阳纸伞仅在银湖街道金竺村仍在生产。富阳纸伞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皮纸、芳香桐油等制成,制作工艺分为制伞架、制伞斗、制伞...

   梓树布龙是流传于富阳区银湖街道梓树村的传统舞蹈。布龙以竹篾制成骨架,龙身外面裹以布料,有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不等,以十一节为主,一人持一节。表演有金龙扫场、游龙戏水、黄龙闹海、群龙戏珠、乌龙盘井等10多个阵式,气势威武。“游”、“盘...

吴大帝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在浙江富阳以及富阳毗邻的一些地区,民众口耳相传着许多有关孙权以及孙权家族的口头传说,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情节之生动,都是值得富阳民众引以为自豪的...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川省夹江县和浙江省富阳市为竹纸的重要产地。   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康熙皇帝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