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来复镇特产

宜宾糯红高粱

四川宜宾是我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根据宜宾地区出土文物考察,宜宾酒史可上溯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汉时期,宜宾即为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酒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翠屏区山谷祠、长宁县飞泉乡、江安县留耕乡出土的东汉崖墓石棺上,分别刻有“厨炊宴饮图”、“夫妻饯行图”和“乐舞宴饮图”,还原了当时社会礼仪中酒文化的盛景。 唐宋时期,宜宾酒已达相当规模,全国知名,文人墨客大为称颂。杜甫、黄庭坚对宜宾酒情有独钟,赋有《东楼诗》、《荔枝绿颂》等诗篇。据《熙宁酒课》推算,北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时,戎州(今宜宾市)酒年产量达522500斗,年耗粮食37500石。宜宾“流杯池极其石刻题记”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酒文化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以后,宜宾酿酒糟房兴盛,至今仍在使用的有“长发生”、“利川永”、“德胜福”、“温德丰”、“张万和”等老窖酒房。当时的“杂粮酒”更是远近闻名,1909年晚清举人杨惠泉为其取名─五粮液。 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宜宾高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据《宜宾市志》记载:“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高粱主要用于酿酒,其次为食用,再次作饲料。以后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基本用于酿酒”;据《宜宾市农业志》记载:“宜宾高粱种植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系贫困农民在青黄不接时,赖以为食的粮食之一。市境内种植普遍。改革开放后,高粱作为酿酒原料,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据《宜宾县志》记载:“宜宾岷江区域盛产高粱,主要用于酿酒,为‘红楼梦酒’、‘五粮液’等酒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宜宾酒

在宜宾市境内以当地和川南地区种植的糯红高梁、糯米、大米、小麦、玉米等粮食作原料,用三江流域优质的河水、井水和山泉水,在宜宾区域自然微生物生态圈内,按照宜宾传统多粮型生产工艺酿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白酒产品。在色泽和外观上呈无色或微黄状,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具有幽雅的以己酸乙酯为主体的多粮复合香气;酒体醇厚丰满,绵甜柔顺,余味爽净,酒味全面,风格特征突出。宜宾的多粮型浓香型酒和其他地方的浓香型酒最大的理化特征指标区别就是有较高的、自然生成的、突出的呈主体复合香的己酸乙酯,这也正是宜宾浓香型酒原产地的独特个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