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海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盐骚子,是源于古代巫文化的一种规模较大的家庭祭祀民俗活动。祭祀仪式俗称待佛,主持仪式者人称骚子,故名“海盐骚子”。主要流行于海盐和周边县市及上海金山、江苏吴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三月间,当地居民凡逢婚娶、生日、满月、过继(寄)、过年及...

海盐滚灯,是长期盛行于沿海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在元宵节灯会上表演,自南宋至今,八百余年间传承不绝。传统滚灯有“文灯”与“武灯”之分。文灯一般只推动游行而少表演 武灯则融武术、杂耍、舞蹈于一体,边游行边表演“张飞跨马”、“苏秦背剑”、“乌...

塘工号子,是千年来流传于沿海一带的劳动号子。海盐临海,常遭海潮侵袭。为防潮患,历代不断修筑海塘,历经土塘、土石塘、鱼鳞石塘等过程。在劳作中,为协调步伐,鼓劲解乏,塘工们集体创作了撬石、翻石、扛石、打夯、打桩等系列号子,通称“塘工号子”。号词...

牌子,又称“堂名”、“坐唱班”、“奏郎担”等,是一种只唱不演,有乐队伴奏的戏曲清唱班子,流行于海盐及周边地区市县和苏南一带的城镇乡村的婚娶、寿诞、弥月、庙会等喜庆场合。牌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演唱时,4-8名艺人分坐长桌两旁,人手...

海盐腔,是南(方)戏(曲)剧种之一,被《辞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典籍列为明朝南戏四大声腔之首,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澉浦人杨梓吸收村坊俚曲、南北歌调而创新成“海盐腔”。演唱形式有干(清)唱、一...

五梅花,又称“散花”、“串花”、“走花”等,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海盐及周边县市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佛、道两教祭祀仪式,《华严经》、《上清灵宝大法》等佛、道经典中,即有“散花”、“烧香散花”的记载。五梅花多在民间丧葬及荐亡法事结束后进行。表演人数...

海盐钱氏,既是海盐望族,也是嘉兴乃至杭州的望族,系吴越国王钱镠之后裔。1000多年来,自钱镠到海盐贩盐始,至21世纪初钱正英到海盐寻根祭祖止,名人辈出,仅海盐钱氏一支,明代嘉靖后即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海盐人民留下了...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海盐县   海盐滚灯是浙江民间在节庆和灯会期间表演的一种竞技舞蹈,起源于浙江省海盐县,并在当地长期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和清初的海盐地方文献中均有记载。   据民间传说,海盐地处杭州湾北岸,濒临大海,古代又有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