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半山泥猫习俗同拱墅区半山一带繁荣的桑蚕业密切相关,该习俗始于南宋,盛于清代,光绪年间逐渐衰落。半山有半山娘娘庙,传说娘娘殿内塑像座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嗣后,半山倪家门的人就以产售泥猫为世业。明、清时期,杭、嘉、湖等各地的桑农、...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十三日是祥符传统的花朝节,花朝节每隔三年有一次大祭,农历二月十二,远道而来的各地经营花木的富商都会出资为花神塑像更换衣饰,农历二月十三,泽举行隆重的迎花神活动,并举行各种相应的节庆活动。抗战时期,花朝节举办场地花神庙被日军...

张小泉剪刀是传统手工业名牌,始创于明代,已有380余年历史,乾隆年间列入朝廷贡品,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屡获殊荣。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包含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

昆剧,又称昆曲、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昆剧音乐使用曲牌...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专门用于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所制膏药疗效显著。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明朝《杭州府志》卷九十六方技中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徙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

杭州天竺筷号称“江南名筷”,源于清代,因产自杭州天竺山一带而得名。当时的天竺是杭州的佛国胜地,香火甚旺。为接应众多香客素斋,僧人就地取材,取当地小竹为筷。当地住户发现商机,农闲时取小竹成筷,修饰筷头,并在筷身烙上鱼虫花草、菩萨活佛、店家字号...

叠镶铜建筑技艺清朝道光年间在沿海地区已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品种有100余个,包括人物系列、吉样动物系列、古建筑系列、壁画系列等,其中古建筑系列是历史最悠久的产品,有60余款,典型的有“麒麟、蝙幅、龙包柱”等款,用途最广。锻打铜雕有制图、熬胶、...

运河元宵灯会是拱墅地区百姓常传不衰的兴事。灯会最繁盛的是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其中十五元宵是高潮。《梦梁录》中曾描写了南宋时杭州灯会的盛况,正月十五夜人人出游,个个提灯,既是观灯,又是赛灯。历经多年的积淀,运河元宵...

《杭州市志》中记载:广泛流传于杭州地区的“武林活拳”,系何长海在北少林拳基础上,结合各派武术精华创编,深受好评。何长海生于1912年,是浙江省国术界杰出代表,著名民间武术家。何公将武术内、外家的拿、摔、打等技击和西洋拳击术科学地进行融合,相...

苏州弹词是与苏州评话合称为苏州评弹。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特别是在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有近二百家专业书场,是这一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品种。 苏州弹词起源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江苏苏州,但清代咸丰年间在浙江就出现了苏州弹词的名演员—...

半山灶头画分布于拱墅半山地区,主要集中在石塘村一带。灶头画起源于明清时期,源于民间供奉灶神的传统,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墨汁信手而画。半山镇石塘村一带自古流行灶头装饰画,以花鸟吉祥语组成,图像逼真,色彩绚丽,体现当地百姓辟邪消灾、祈福的价值取...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是标志夏季开始的日子,又称“立夏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江浙一带至今有“立夏日,吃补食”的风俗,如吃健脚笋、立夏蛋、吃立夏饭等。半山地区便一直保留着在立夏节当天吃乌米饭、称重、煮豆子等传统习俗,以迎接夏天的到来。现在每年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