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钟馗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生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并把它吃了,皇帝问他叫什么,干什么事的,他自称名叫钟馗,生前应武举因貌丑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皇帝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旧俗端午节要悬钟馗之像,说是可以避邪消灾。 明朝万历年间,岩寺镇就流传“跳钟馗......

 传统舞蹈跳钟馗中的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赐福镇宅圣君。关于钟馗舞,唐朝即有,后传入歙县,民间俗称跳钟馗、嬉钟馗。歙县的跳钟馗活动大都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流传在雄村义成、郑村堨田、徽城镇渔梁的跳钟馗。三地的跳钟馗在角色、装扮、表演套路、道具上都有......

徽州漆器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时被誉为“宋嵌”,而菠萝漆在南宋曾作为贡器。明清两代漆器工艺空前发展,这时期雕漆、漆画、金漆、雕填、戗金、螺甸、百宝镶嵌等形式争奇斗艳,蔚为大观。明代徽州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则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产地在歙县、岩寺(现......

高山出名茶,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早在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了历史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 清光绪元年(1875年)“谢裕大茶行”创始人谢正安〔1838—1910年,徽州漕溪(今徽州区富溪乡)人〕集他多年种、采、制茶之经验,带领家人于“清明”前后到充头源一带高......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村落在徽州区潜口镇范围之内。 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杉木......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村落在徽州区潜口镇范围之内。 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杉木......

古典家具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特征,因而凝聚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社会性。 中国早期的家具始于夏商,兴盛于战国、两汉。 其家具造型为适应“席地而坐”的习俗,家具普遍低平稳重、简便实用。 直至唐宋,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和较为宽......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以砖瓦石木为主要材料建造,砖瓦烧制技艺对于徽州建筑的发展而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徽州民间砖瓦烧制工艺极为复杂,仅制坯一项就要经过选、冰、碾、浆、筛、沥、练等七道工序。砖瓦烧制更是一项技术要求相......

        徽州竹雕艺术,是中国竹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竹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各地名手辈出。据文献记载,明末竹雕高手"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就占了两位。此外,徽州竹雕早期代表人物还有吴元满、李希乔、方洁、陈文在等。其中李希乔......

        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期间,不少中原士族为避战乱,逃亡徽州岩寺,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并对忠于唐朝的爱国将领张巡、许远"除贼安民"缅怀纪念,建"双烈"庙,游"大王、二王菩萨",定于每年正月初九为纪念日,历经宋、明、清至民国及建国初期,长期以来,"上九"庙会逐渐......

  我国茶叶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千多年前,西周祭祀的仪礼上已出现了用来佐饮的茶。古代茶称为“荼”,名见《诗经》。三国和西晋时代,江南饮茶已成习尚。唐代茶风大盛,玄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将“荼”改为“茶”,其后还出现了陆羽的《茶经》。宋代以前,饮用的茶多为紧压茶,即将茶叶蒸后捣碎,制成团块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