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会理绿釉陶瓷工艺历史悠久,始于宋末元代,盛于明清,传承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原绿釉陶瓷厂有属于郑、周、郭、蔡、张、曾六家所有的六座古窑,产日用陶瓷品;碗、坛、罐、缸、花钵十二生肖、各类人物工艺陶瓷品等。 其工艺复杂,每道工序的技术...

  会理处于川、滇结合部,鹿厂、黎溪、通安等地。早在东晋末年(400年),会理就有铜冶炼,唐宋开采与加工业兴盛,清代尤其兴旺,一直延续至今。 红铜火锅加工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全由手工完成。材料选取、制作范形、火候掌握、浸泡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

  会理彝族大号唢呐音乐属于我国传统的鼓吹乐的品种。其中主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两截(节)长达1.8m的竹制或铜制长号,这种长号为角之演变,鼓吹乐早在汉魏时代就流传在我国北方民族中,《定军礼》中记载的鼓吹乐、有横笛、箫、笳、角另有鼓等打击乐。...

  会理彝族“蹢脚舞”,彝语称“且别底”或“谷追”,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舞”历史久远,在明清时代的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已有多次描述。“蹢脚舞”名目繁多,有背榨把、搓脚、三脚跷、四脚二换腿、三道把、撵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