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初的敖包,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演变为祭祀山水、天地和祖先的神圣地方。敖包的数量多少不一,规模最大、最尊贵的敖包为十三个。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在祭祀规模上,有一个旗、一个苏木或一家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包等见于史籍,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   蒙古包的基本结构以架木、苫毡、鬃绳组成:   架木结构有:陶脑——圆拱形天窗;乌尼——连接陶脑和哈那...

  猎刀在达斡尔族狩猎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早在16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就已经广泛使用猎刀。早期的猎刀多用弃铁打造,清代中叶采用夹钢技术。20世纪30年代后开始用炮弹皮、轨道钢等打制,现在主要以弹簧钢为原材料。   猎刀呈柳叶形,周...

  博,在巴尔虎部落的生产生活中有很深的根源。巴尔虎博仪式有一套相沿已久、比较规范的定制。仪式分请神、入神、送神三部分。长期以来,巴尔虎萨满兼解梦人、卜人、星者、医师于一身,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巴尔虎博服与器具有敖日贵(神衣)、...

  甘珠尔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庙中喇嘛最多时达4000余名,其中常住庙者400余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甘珠尔庙举办第一次庙会,此后180余年举办了160余次庙会,并成为著名的“甘珠尔集市”。庙会日商贾云集...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婚俗大致分为求亲,订亲,结婚等三项内容。   求亲:男方请媒人带上礼品到女方家里,向女方父母亲说明男方家里的意愿,并向女方的父亲敬献一杯酒,如果女方父亲将酒接下喝,表示同意此婚事,反之表示拒绝。   定亲:男方根据自...

  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是中国最后一个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民族,目前定居在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   特殊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使驯鹿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们以驯鹿肉、奶为食,用驯鹿皮制衣,把驯鹿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并称之为...

  雅都根是达斡尔语“萨满”之意,雅都根服饰与器具都是雅都根进行萨满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法器。   达斡尔族雅都根服饰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反映了萨满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雅都根的神衣,是用熟皮制的长袖对襟长袍,配有两层背裙,外套一坎肩。...

  鄂温克萨满神服按惯例要用三年的时间来制作,即使有其它的原因也绝对不能违背这一严格的规定。鄂温克萨满神服由神衣、胸罩、腰裙等部分构成。并且每件上都有特定的动物配饰挂件,挂饰有蛇、布谷鸟、天鹅、太阳、月亮、雷电等。鄂温克人认为,萨满跳萨满舞...

  巴尔虎服饰主要流行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和陈巴尔虎旗。   巴尔虎服饰包括蒙古袍、帽子、头饰、腰带、靴子及各种配饰等,女子服饰中的盘羊角式头饰、灯笼袖、无腰带断腰长袍和有四开衩下摆的对襟长坎肩最有特色,彰显女性的窈窕之身。巴...

  达斡尔族摇篮是达斡尔人传统的育婴用具,早期是用粗细均匀的柳条去皮后编制,或采用桦树皮缝制,到16世纪末,达斡尔手工艺人采用北方稠李子树、桦木板、椴木板加以布料制做。   达斡尔摇篮外观似一叶扁舟状,长度为70厘米,宽为30厘米,通体边高...

  巴尔虎英雄史诗是蒙古族巴尔虎部落口头传唱至今的古老英雄史诗作品,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的赤塔州、布里亚特地区、巴尔虎金地区。   作品是表现锡林嘎拉珠巴特尔的英雄故事,主要表现早期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传唱形式以诗为主,有的地方...

  乌春,也称“乌钦”、“舞春”,是达斡尔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群众中。   几百年前,达斡尔族在黑龙江流域以狩猎为生,种植少量的农作物,并季节性地从事林、牧、渔等业,闲时常在一起说唱,表达喜、怒、哀、乐,抒发心声,...

  鄂温克鹿棋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远古时期,该部落的人们捕获了两只鹿,经驯养、繁殖,鹿群不断发展壮大,从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两只鹿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根据当时的围捕路线和方法,创造出了鹿棋。   鹿棋是鄂温克民众休闲...

  蒙古马耐力赛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蒙古族因生产、生活和战争所需,大量饲养马匹。蒙古马耐力好,可以长途奔跑,适应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的环境。蒙古族牧民有高超的驯马技术。靠蒙古马的这些优点,蒙古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打败了北方诸多部落,...

  颈力赛是达斡尔族民间传统的竞技游戏项目,在达斡尔族居住区流行且十分普及。   传统颈力赛的方法是参赛双方端坐在地上,伸直双腿,脚掌相对,各自双手叉腰或将双手放在腿上,用布腰带系成环状,套在双方脖颈的后部,裁判员哨声响后,双方相互用力争拉...

  达斡尔族摔跤是一项娱乐性、观赏性很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达斡尔族居住区普及程度较广,深受达斡尔人喜爱。每当民间集会或有青年聚会活动,必有摔跤项目。摔跤手在达斡尔语中被称为“布库”,在达斡尔民间流传着不少描述布库的机智勇敢和坚强不屈的故事。...

  达斡尔族扳棍赛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独特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此项目规则朴实而简单,技法灵活多样,观赏性强,在达斡尔民众中流传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达斡尔族扳棍项目的形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扳棍赛对场地器...

  抢枢是鄂温克民族同自然界搏击中流传下来的一项古老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项目。在鄂温克语中,抢枢叫“枢体能”。抢枢中的“枢”在鄂温克语中是“销子”之意,是指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勒勒车的车轴上固定车轮的木制卡销。“体能”在鄂温克语中是“抢”的意...

  鄂伦春族服装多用狍皮、鹿皮、犴皮等兽皮缝制。其兽皮制作技艺长期伴随着鄂伦春族的发展历史。   男皮袍有长、短两种,襟边、袖口镶有黑色薄皮云纹边。为便于骑马,前后左右开衩。短皮袍狩猎时穿。女皮袍的样式与男皮袍类似,但前后不开衩,襟边、袖口...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北部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聚居区。   鄂温克人的祖先用桦树皮制作交通工具和生活器具的历史悠久,创造出具有地域特征和狩猎文化特色的“桦...

  达斡尔车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达斡尔语称之为“达斡尔·特日格”,也称为大轱辘车。   达斡尔人继承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制车技艺,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结构合理。   “达斡尔车”有三种:1、围厢车,是供人们乘坐外出之用;2、农用车,...

  达斡尔人明末清初居住在黑龙江流域时,已具有了相当规模的房屋建筑,叫“雅曾格日”,是一种起脊式土木结构房屋,房舍较大,建有后屋,适合大家族居住,当时被称为“达斡尔型”民居建筑。   达斡尔人建房注重依山傍水。一般不打地基,多以松木或桦木栋...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历史悠久,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达斡尔族把曲棍球称作“贝阔”,旧式的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制而成,球称之为“朴列”,大小如棒球,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偶尔也使用骨球。木球...

  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一种纸偶玩具,是伴随着萨满文化而兴起的民间艺术。在纸张传入之前,达斡尔族已有剪皮花、剪桦树皮及皮偶艺术形式。皮偶神的制作为纸偶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制作哈尼卡时,用较厚的纸张叠成圆锥体形作为身体,顶部留有一小孔,...

       赞达仁系鄂伦春语,意为山歌小调类型的民歌,也可泛指歌舞曲以外的一切民歌,在鄂伦春狩猎民族中广泛流传。歌唱赞达仁是鄂伦春族妇女必会的三项技艺之一。        按歌唱题材划分,赞达仁包括悲歌、情歌、儿歌和摇篮曲等。按照种类划分...

       鄂温克叙事民歌《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黄羊之歌》,是鄂温克族的传统民间歌曲,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原生态长篇叙事民歌。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鄂温克人居住地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是古老狩猎文明遗存的...

       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是人们在看到大自然的景色时,在生产劳动中表达心声、消除疲劳时演唱的一种曲调。在此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扎恩达勒是反映演唱者特定心情和个性特征的一种演唱艺术。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民歌的主要形式。曲调优美、...

       木库莲是一种用金属制作的口含指弹口弦琴。是达斡尔族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它的产生与达斡尔族人民早期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关系,吹奏木库莲是达斡尔族妇女在生产劳动之余用来寄托情思、抒发感情的一种音乐形式。木库莲广泛流...

       蒙古博是蒙古民族最初信奉的一种原生宗教,又称萨满教。蒙古博可追溯到蒙古社会的史前时期,成吉思汗时期被奉为“国教”。藏传佛教传入后,蒙古博每况愈下,逐渐从“国教”退至民间。现主要分布在通辽市、呼伦贝尔市的部分旗县。       ...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黑山头镇、恩和俄罗斯民族乡、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等地。        俄罗斯族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集体舞和单人舞。集体舞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嘎巴乔克”...

       哲仁嘿(跳黄羊圈之意)舞蹈是巴尔虎蒙古人传统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民间集体舞蹈,巴尔虎人十分爱戴黄羊,并视之为吉祥之物。哲仁嘿舞蹈即受黄羊结圈的启示而创作产生。现流传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        巴尔...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的名称因地而异,还有“阿罕拜”、“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叫法。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其达斡尔聚居的周边地区。        鲁日格勒传承至今已...

  “撮罗子”,鄂温克语为房子之意,与鄂温克人的狩猎生活相生相伴,有着悠久的历史。   搭建撮罗子时,首先要选址,常取地势较高、采光好、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再用二三十根去皮的落叶松杆搭建起来,高约3米,直径约4米,呈圆锥形。夏天用桦...

  陈巴尔虎旗服饰中的索海固图勒(巴尔虎靴子),作为巴尔虎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历史悠久。   巴尔虎索海固图勒以其独特的款式风格和持久的生命力世代相传,受到世人的瞩目。   在陈巴尔虎旗,人们冬季穿着的索海固图勒用山羊皮做靴靿,...

  达斡尔鹿棋是达斡尔族狩猎时代的产物,大约产生于16世纪初。当时猎人们在休闲之时,在地面或石板上画上象征田野和山岭的格,用石子或百果核一类的东西来对弈。后来,围鹿棋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则。棋子确定为2个鹿和24个士。棋盘多...

  斜仁柱是森林游猎民族创造的古老文化。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等民族保留了斜仁柱的制作技艺。   南北朝时期的《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即指被鄂伦春族称为“斜仁柱”“仙仁柱”。   斜仁柱呈圆锥形,“柱”,鄂伦春语有“房”...

     巴尔虎婚礼主要包括求婚、定婚、小宴、婚礼、探望礼等。   巴尔虎蒙古人为儿女成婚时尤其注意选定吉日,认为这是关系到儿女今后幸福、平安、顺利的大事。他们几经商讨,在征得女方家长的同意之后,定下新婚。然后新郎和新娘的家长,向自己的亲朋...

  巴斯克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华俄后裔庆祝耶稣基督复活的重要节日,是保留和延续俄罗斯人传统复活节的庆祝活动。   在俄罗斯东正教的儒略历推算下,巴斯克节在每年春分之后第一个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公历一般是在4月3日至5月7日之...

  昆米勒是达斡尔语,汉意为柳蒿芽,每年的阳历5月中旬,就是达斡尔族的昆米勒节。节日这一天,人们邀友结伴,其中以女性最多,穿着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对唱山歌,一边采集柳蒿芽。   柳蒿芽一般株高30厘米~150厘米不等...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火,在鄂伦春民族的狩猎生产、生活中,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鄂伦春的先人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他们...

  通古斯鄂温克人早年在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流域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一带游牧时,已经掌握了制作木制爬犁和四轮车等技艺,之后又从俄罗斯人那里习得四轮车的制作方法。   四轮车是较实用的交通工具,鄂温克人叫“鲁擦特尔格”,意即“俄罗斯车”。   四轮...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萨满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是与鄂温克人原始狩猎和渔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一种文化形式,现在主要分布在根河市满归镇以西17千米处的敖鲁古雅民族乡、阿龙山地区的阿北林场、嘎拉雅林场、...

  达斡尔族刺绣具体起始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达斡尔族以鹿、狍子等动物的筋搓成细线、用兽骨凿制成顶针来看,这种刺绣艺术应该始于狩猎时代。清代,中原各种文化逐步传入达斡尔地区,达斡尔族开始使用棉线和钢针。早期,达斡尔族刺绣多用在皮毛制品上,随着...

  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传统医药是当地猎民从祖先习得和继承的极其丰富的传统医药知识,分布在根河市五峰山、得耳布尔、满归、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民族乡。   大兴安岭密林里生长的植物中,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近百种。猎民能够炮制加工的动物药材有鹿胎、...

  通古斯鄂温克部也叫哈木尼甘鄂温克。由于狩猎和游牧生产方式,他们有身着长袍的习俗,并形成自己的特点。   通古斯鄂温克人喜欢穿长袍,四季都以长袍为主。他们喜欢用蓝色或绿色布料来缝制袍服,因为蓝色象征蓝天,绿色象征着大地。通古斯鄂温克中老年...

  萨满信仰是人类社会原始信仰的晚期形式,满—通古斯语族把专司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称为萨满。   萨满信仰起源于远古时代,至今还保留着明显的远古印迹。从萨满的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可以看出,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生存搏斗的产物;是我国北方民...

  焖汤疗法是蒙古族特有的食疗方法,流布于锡林郭勒盟及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一带。焖汤是蒙古族自古常用的贵重补品,元明时期发现其医疗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壮养补元,以人参羊肉汤为上。”清朝至近代,诸多蒙医在焖汤中配以药物来治疗疾病。   其...

  祖祖辈辈以游猎为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创作了大量与森林和狩猎有着密切关联的音乐,涉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爱情婚姻、歌颂生活、抨击邪恶等内容。如《传统小调》《养鹿姑娘》《敖鲁古雅摇篮曲》《祈求》《古佳耶》《...

    敖鲁古雅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敖鲁古雅”在鄂温克语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传统上以狩猎为主。他们大约在1700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使鹿生活。由于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生活、生产中大量使用驯...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

  目前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历史上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常年居住在大山的密林深处,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鄂温克人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是驯鹿唯一的饲养者,史称“使鹿部”。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

  蒙古包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早在秦汉时期就以“穹庐”、“毡帐”等名称见之于我国史籍,从清朝开始以满语音译和意译的方式改称“蒙古包”。   蒙古包以木头、毛绳、毡子三位一体的材料,“套脑”(天窗)、“乌尼”(伞股式辐射的椽子)、“哈纳”(网格状木围墙)...

  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手工技艺,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伦春族人世代以游猎为生,长期食兽肉、衣兽皮,在此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点的兽皮手工技艺。鄂伦春族兽皮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包括皮张采集、鞣皮、拼剪缝合、染色、纹饰、刺绣等,生产的成品按用途可分为服饰、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类...

  鄂温克民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他们居住的大兴安岭地区到处都是枝繁叶茂的白桦林,为桦树皮制品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   鄂温克族桦树皮制作工艺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制作的第一步即是选择桦树皮原材料。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剥取桦树皮的最佳季节。选材首先需选择树干笔直、树面比较光泽而...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额尔古纳左旗(根河市)和黑龙江流域均有这门技艺流传。   古代北方游猎、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都有过制陶时代,而鄂...

  鄂温克抢枢是一项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游戏,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枢”鄂温克语为“销子”,是指游牧民族所用勒勒车车轴上防止车轮脱落的加固式木制卡销。“体能”在鄂温克语中有“抢”的意思,因此抢枢鄂温克语又称为“枢体能”。   抢枢特别适合在山区、草原的游牧生活中举行,如一...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这种运动与当代的曲棍球运动极为相似。步打球在辽代依然盛行,《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达斡尔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

  乌钦是达斡尔族曲种,也称“乌春”,意为“民间叙事诗”,它用达斡尔族语演唱,广泛流传于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群众中。乌钦多表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反抗压迫、教诲劝诫等内容,一篇作品短则几段,长则上百段。这个少数民族曲种没有固定的吟唱调,但演唱风格丰富多样,有的低沉雄浑,有的欢畅明快,有的伤感哀婉。 &...

  鄂温克族萨满舞是萨满(即巫师)在祈神、祭祀、驱邪、治病等活动中表演的一种祭祀性的舞蹈,也是祈神佑民的一种巫术活动,由男女巫师分别表演。   萨满舞的表演程序一般有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表演时,萨满头戴鹿角帽或熊头帽,多模拟动物的形象姿态。 /&...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它因地而异,有“阿罕伯”、“郎突达贝”、“哈库麦”、“哈根麦勒格”等几种不同称谓。   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鲁日格勒”舞是对其民间舞的统称,多为妇女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据考证,“鲁日格勒”的汉语意思为“燃烧”...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以音调热情奔放,委婉多变,节奏鲜明,节拍严整见长。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

  鄂温克族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它似歌似诗,有长有短,短的大部分是抒情歌,较长的则称为故事歌。鄂温克族民歌往往触景生情,即兴填词,很多歌曲都是用同样曲调在不同场合填上不同的词来表达当时的喜怒哀乐之情。   鄂温克族传统民间歌曲《母鹿之歌》又名《狍子之歌》、《...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瑷辉、嘉阴等县,鄂伦春族民歌曲调和风格十分多样,往往即兴填词,随编随唱。这些民歌以“赞达仁”即山歌的曲调为主,高亢圆润,略带颤音。“赞达仁”的演唱方式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中常杂以“那依耶”、“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