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坐唱班是浙西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主要民间艺术形式,是浙西农村十分活跃的一支民间艺术队伍。坐唱班主要为农户红白喜事服务,根据农民的事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乐器进行独奏或合奏,体现人们在不同环境的不同心情,营造不同场面的环境气氛。主...

廿八都古镇因四周关隘拱卫,少受战乱干扰,至今仍保存有两段较完整的约1公里长的古商业街道和36座民居古建。其中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此外,二十多幢古民居基本保持明、清两代建筑...

江山婺剧团表演上有许多技巧,其中的“变脸”、“耍牙”是该团所特有。说起戏曲的“变脸”,人们总想到这是川剧的绝活。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婺剧也有“变脸”的特技,甚至比川剧的变脸还要丰富多彩。川剧变脸手法的特点是更换面具,即扯脸为主...

“江山手狮舞”产生于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山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唐乾符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在仙霞山区逢年过节时经常表演“手狮”,表演起来粗犷有力,充分展示出狮子的威武形象特征,同时也暗寓义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雄狮”。 表演形式、...

古时江山全境各乡镇、各大一点的村均有龙舞,并且大都为“断头龙”或“节节龙”。 从纪念为老百姓行雨解救旱灾而违犯天条、被斩首的须江老龙开始,到后来为纪念明代心系百姓、舍身斗权贵的“青天尚书”毛恺。一为纪念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神或人,二为祈求一年风...

廿八都山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在仙霞山区“刊山开道七百里”,欲趋福建,起义军与唐朝云贵川的拦截部队发生过多次殊死战斗,双方都有诸多兵员潴留在仙霞山区,后移民至廿八都。属云贵川的人民带来了西南山歌,属黄巢山东、...

江山唐代属西安府,“西砚”由此而得名。民间流传制砚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咸通年间,明初制砚规模渐大,万历年间达鼎盛期,已有产品经陆、海路传入中亚、东洋和南洋。制作西砚的砚石,产于江山市大陈乡西溪一带(与常山毗邻),此处山石兀立,幽谷深源,盛产...

廿八都木偶戏系提线木偶,经师徒相授,已经传承了18代约500年。该地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故演唱唱腔均为赣剧属宜黄派。传入廿八都,即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廿八都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

江山老佛节分上路乡和下路乡老佛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廿二至十月底、十一月初。上路乡的老佛节以石门镇的“十月香案”最有特色;下路乡的老佛节以大陈、上余、四都、双塔街道、清湖等地最有特色。虽然上路乡和下路乡的迎佛节的内容、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

江山历史悠久,4000年前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据《江山市志》(1989年)载:解放后,江山有夹砂陶袋腿盉、泥釉黑陶高领坛、印纹陶罐等文物出土,并先后发现王村乡中大弄唐代窑址、达河前坞宋代青白瓷窑址、三卿口窑岭明代青花窑址。三卿口制瓷作坊至...

  婺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至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婺剧有传统剧目五百多种,其唱腔音乐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包括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和时调等多种声腔。婺剧在行头与化装体制上也有自身特点,脸谱、服装和道具都相当独特。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是婺...

  廿八都是浙西名镇,素有“八闽咽喉”、“枫溪锁钥”之称。该地木偶戏系提线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18代。解放前,廿八都木偶戏班活跃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的仙霞山区,人称“戏祖”。廿八都木偶戏历史悠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头像道具、传统木偶的手抄剧本和弋阳高腔遗韵,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